冬季农田不再“闲”
□本报记者 李曜清
这段时间,每天天刚蒙蒙亮,位于淳安县郭村乡郭村村的明康汇蔬菜产销合作基地早已是一片热闹景象,采摘、整理、装箱、运输……村民们麻利地做好每一道工序,七八百箱品相俱佳的“霜打菜”被装车运往杭州市区进入明康汇门店。
“‘霜打菜’上市时间一般要持续到春节前后。今年亩产量有望超过2000公斤,眼前这50亩‘冬闲田’可以带来40余万元收入。”基地负责人汪淑军告诉记者,等青菜收割后,后续将统一种植小麦,让农田发挥最大利用价值,冬季都“闲”不下来。
明康汇与淳安县的“牵手”始于2022年。合作伊始,以“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之一的孙家畈村为起点,通过实施“冬闲田联农共富”项目,流转150亩“冬闲田”种植蔬菜,当年即实现收入6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34万元。至今,淳安县已推广种植4000余亩“冬闲田”蔬菜,辐射区域的农产品均价提升30%左右。
“冬闲田”存在虽有客观因素,但如果能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培肥地力、控制病虫害也有益处。
从我省实践看,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小麦、油菜等成为农田“绿色过冬”主力军。衢州是我省油菜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约占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2023年,该市油菜种植面积达45.21万亩,实现“三连增”。“我们积极推进抛荒地复耕复种,‘冬闲田’有效利用,不断扩大油菜等作物种植面积。”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还引进生育期短、耐迟播、耐寒性强的高产优质油菜品种,充分做好茬口搭配,探索“油菜+”高效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益。
除了油菜,各地还因地制宜定制了各具特色的“冬闲田”套餐。在德清县新安镇,当地推行“稻菜轮作”模式,实现作物种植“无缝衔接”。“80后”农创客沈琦在新安镇舍北村流转100余亩土地,采用“水稻-榨菜”轮作技术,每亩地能生产约3000公斤榨菜,按收购价每公斤一元算,榨菜亩产值在3000元左右。在松阳县斋坛乡京梁村的“稻耳轮作”共富试验基地里,20万袋黑木耳菌棒整齐排布,长势喜人。“我们采用‘稻耳轮作’模式,每年10月收完稻谷后,就在田里布下黑木耳菌棒,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整个生产周期持续到来年3月底结束,又可以整田插秧。而黑木耳废菌渣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后,还可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良土壤,增产粮食。”基地负责人叶芳群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