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通济堰走笔
□屐痕留处 缪士毅/文
不久前,我走进丽水市的古堰景区,近距离接触千古一堰通济堰时,才发现可以媲美四川都江堰,令我惊叹不已。
通济堰地处丽水市莲都区,从“千古一堰”牌坊进入景区,沿着一条小街慢慢往瓯江支流松荫溪方向走,松荫溪畔的一座阁楼便映入眼帘,走近一瞧,阁楼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通济堰”。登上阁楼,但见拱形坝横卧于松荫溪两岸间,松荫溪的上游来水流经拱形坝时,由于拱形坝上下游落差大,溪水似脱缰的野马从拱形坝奔腾而下,浪花飞溅,那轰轰的水声,似万马奔腾。据介绍,眼前的这条拱形坝,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最初为木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现存坝体保持着拱坝原有古老的结构特色。千百年来,这条拱形坝任凭汹涌的溪流撞击,仍岿然不动横卧于此,拦截溪水,灌溉农田,默默奉献。
从阁楼下来到松荫溪边,但见被拱形坝拦截的部分溪水,乖乖地流向通济堰的渠首,并由此流向广袤的碧湖平原,灌溉着两万余亩农田。从通济堰渠首走向文昌阁,但见通济堰主干渠两岸古樟参天,浓荫蔽日,树立在干渠旁的一块指示牌告诉游客,这里就是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树龄最长的古樟树群。这些古樟历经千余年岁月沧桑,默默地捍卫堰渠,成为通济堰历史的见证者。主干渠北侧沿路边有许多古民居,还有“贞节牌坊”、文昌阁,等等,这些又为古堰景区平添几分魅力。
离开古樟掩映的文昌阁,再往前走,映入眼帘的就是素有“水上立交桥”之称的石函。石函俗称“三洞桥”,为二墩三孔石平桥,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并沿用至今。从指示牌中得知,石函的建成,破解了当地一条叫泉坑的坑水冲刷所带来的泥砂於塞通济堰主干渠的难题,成功地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即下层引流通济堰主干渠的渠水,上层引走泉坑的坑水,使下层渠水与上层坑水互不干忧,宛如当今的立交桥。别看石函结构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着玄机,充满着智慧,它可是我国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实例,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
游走通济堰,触摸到了让人肃然起敬的古代水利文明,感受到了古代水利工程恩泽后世的景象。赞叹通济堰,也赞叹为通济堰贡献智慧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