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产业 A05 2023-11-251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5版:产业

文章导航

念羊经 兴羊业 生羊财

——浙江湖羊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本报记者 沈璐兰

  立冬过后,浙江多地的羊肉馆再次沸腾起来。老饕们将门槛踏破,只为享受那一口原汁原味的红烧湖羊肉——肉质酥软而不烂,香而不膻,轻咬一口,唇齿间便盈满幸福感。

  湖羊是我省重要的特色畜禽品种之一。近年来,我省始终锚定湖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化科技支撑和数字赋能,大力推进美丽牧场、数字牧场和未来牧场建设,走出了一条从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转型,再到“六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2022年,全省湖羊饲养量261.7万头,累计建成3000头以上规模羊场66家、万头羊场23家。湖羊已成为我省特色畜牧业的一张“金名片”。

  创新融合 携手奔赴“羊”光大道

  这两天,位于桐乡市石门镇民丰村的石门湾湖羊智慧化养殖生态牧场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12月底,首批湖羊将正式入住高端大气的“未来羊场”。

  该生态牧场由中央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石门湾湖羊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和省级农业“双强”项目——桐乡农科所三新实验基地湖羊保种场扩建项目合并而成,目前已入选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近1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复制‘产业+’共富发展模式,推动低收入农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打造‘兴羊共富’应用场景,预计可带动低收入农户年均增收3600元。”桐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特色产业集群是龙头企业向前冲刺的“安全港”,更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浙江积极引导和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向上游的种业培育、饲料生产延伸,向下游的预制菜、牧旅融合等产业发展,建立起育种、饲养、屠宰、加工、餐饮及休闲观光全产业链,形成产销融合、农旅共进的湖羊产业新业态。

  2022年,我省获批建设国家级湖羊产业集群项目,包括优质种业、精深加工、综合服务三大主导功能区,推动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主体延链补链、融合发展。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集聚区内湖羊饲养量252.5万头,较实施前增长9.2%;500头以上规模化率达62%,项目进度居全国同类项目前列。此外,集聚区内全产业链产值85亿元,带动农民就业5万人,人均年增收1.8万余元。

  “在政策助‘羊’方面,我们将全面梳理产业发展现状,剖析短板弱项,谋划出台新一轮财政、金融、用地、环保等推进湖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如推广和完善适宜湖羊产业发展的保险产品,鼓励支持地方金融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做’贷款新产品,养殖户可以活体、圈舍、设施设备等作为抵押,申请信贷资金。在人才兴‘羊’方面,将加大湖羊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吸收当地土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组建服务团队,与养殖主体建立对接指导机制,确保每个乡镇、特色产业村有一支对接团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发展最终要反哺农民。浙江创新完善共建共享利益机制,在省内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开出了惠民富民之花。

  北源村,地处开化县西北部。走进该村新投入使用的共富羊场内,300头湖羊正在羊圈内低头进食,生长状况良好。“这是桐乡市捐赠给我们村的第三批优质湖羊,也是带领我们村子增收致富的‘领头羊’。因为好山好水好空气,我们饲养的湖羊卖到桐乡去,价格比本地湖羊还要高。”北源村党总支书记邹根祥笑着介绍,在桐乡市的帮扶下,2022年4月,北源村首批湖羊养殖大获成功,特别是低收入农户获赠的39头湖羊,给每户带来了1500元收益。

  来自桐乡市石门镇殷家漾村的王俊杰是一位“羊二代”,他从父辈手中接过5000头湖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带着湖羊走出去。甘肃、新疆、内蒙古、四川……王俊杰四处奔忙,为当地带去湖羊种羊,帮助育种并提供对应的技术帮扶。“能够把自己家乡的产业带到各个地方,变成一项有实绩的富民产业,家里人都为我感到自豪。”他笑着说道。

  近年来,在打造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品牌矩阵的同时,浙江创新“政府主导、村庄联建、公司运营”“共享牧场”“共富羊棚”等运行模式,从太湖之畔到西进东扩,再到援川入疆,全面深化联农带户、长三角协作、对口协作等工作,充分发挥湖羊促农增收作用,持续扩大湖羊共富带动效应。

  智慧赋能 改革撬动产业发展

  “咩、咩、咩……”走进湖州南浔世荣湖羊养殖家庭农场,羊舍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小羊们正悠哉悠哉地吃着饲料,不亦乐乎。

  2021年,我省以湖羊全混合日粮精准投喂和臭气减除为突破口,启动规模羊场全程机械化数字化试验项目,世荣湖羊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谢莹荣成为当地首个吃上“改革饭”的“羊倌”。

  “在湖羊的不同繁育阶段,全自动空中箱式饲喂系统会科学调整饲料配比,进行智能投喂,解决了传统撒料车投料自动化程度低、不精准等问题。羊舍内采用输送带式粪便收集系统,并配备紫外线、DTS杀菌除臭设备等,能有效减少空气中的臭气和病菌。如今,1个工人就能轻松管好2000多头羊。”谢莹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年出栏6000头湖羊算,经过全程机械化、数字化提升改造后,不但节省了饲料、用水开支,还省了羊粪处理的人工费,用工人数从5人减少至2人,节约人工成本60%左右。

  长兴县的湖羊产业亦是当地乡村产业的一张“金名片”。浙江天下牧业(长兴)有限公司生产管理与技术部经理马伟飞告诉记者,湖羊在进入养殖场前,得先办张“身份证”。“不同于传统耳标,这些圆形电子耳标里安装了芯片,手持扫描仪一扫,每头湖羊的信息就会上传到饲养员的手机上,最后汇集到养殖场的数据平台里,以便溯源监管。”马伟飞所说的数据平台正是“湖羊天下”智慧应用。近年来,我省以“畜牧产业大脑”为依托,赋能长兴、桐乡等地先行先试“湖羊天下”等应用,构建了项目管理、湖羊种业、智慧养殖、定点屠宰、风险管理、布病防控等场景,实现全产业全环节全链条闭环管理。

  从粗放散养到上楼养羊、智慧养羊,在推进湖羊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上,浙江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如浙江莲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全省首家数字化多层羊舍,首批投用的三栋二层羊舍,不仅可容纳7000头湖羊,还通过输送带将羊粪直接传送到羊粪中心进行处理;羊尿则经过PVC管道直接进入羊尿池,统一回收,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再如,我省全力推进牛羊定点屠宰改革,在湖州市建成长三角自动化水平最高、屠宰加工能力最强的湖羊屠宰线和预制菜加工线,进一步打通产业链条,实现价值转化。

  “我们将在全省加快构建集繁殖育种、自动饲喂、环境控制、饲养管理于一体的数字化管控系统,实现养殖、防疫、检疫、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全环节数据联动和闭环管理。同时,进一步推广优化湖羊产业大脑,建设集数字档案管理、智慧生产监测、地标产品监管、电子耳标管控、数字养殖等于一体的智慧化平台,推动产业大脑在新建规模羊场应用全覆盖,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以数字牧场、未来牧场为引领,加快湖羊数字化改革步伐。”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品质至上 匠心引领种业振兴

  寒风起,食羊肉。入冬后,柴火湖羊肉成了浙江人餐桌上必不可缺的一道佳肴。不少老饕表示,对湖羊肉欲罢不能的重要一点在于其没有膻味。

  “羊肉的膻味与多种因素相关,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比如羊的脂肪中支链脂肪酸较多,肉的膻味就比较重;如果喂食过多豆科植物,膻味也会比较重。”省农科院牧医所姜俊芳表示,为了给羊肉“去膻”,我省积极推进分子育种和遗传改良,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靶向精准选育体系,坚持品种选育、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控“三管”齐下,逐渐将羊膻味淡化成更受市场欢迎的奶香味。

  浙江养殖湖羊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以前,太湖地区更是曾有“家家户户养湖羊,每户饲养三五只”的俚语。众所周知,湖羊具有产羔多、生长快、肉质好、适宜舍饲等优点,但纯种湖羊也曾一度成为稀缺品种。今日之浙江,湖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不少新的注解,保种育种仍是关键一环。

  “长期以来,我们与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优质湖羊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人工授精、同期发情等技术辅助湖羊繁殖,使种公羊利用率提高10倍以上,每头每年可配种母羊数大于400头,母羊繁殖效率实现两年3.3胎,综合效益增长10%以上。”湖州市农科院湖羊试验场有关负责人介绍。

  “都说湖羊好养活,其实不然。2011年,我刚开始养湖羊,遇到的头个大难题便是幼崽存活率低、难育肥,年出栏量只有300头。”浙江省湖羊原种场——浙江赛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巍说,“第二年,我便和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组建科研团队,在母羊怀孕过程中,通过多胎图像识别区分母羊怀孕个数,利用模型预算,对不同胎数、不同生长周期的母羊,分别给予不同的营养饲喂,以保证母羊健康生长、胎儿健康发育。”洪巍介绍,通过技术研发,公司培育的湖羊种羊,综合效益较原来提升20%左右。公司现存栏母羊核心群3500余头,公羊180余头,共12个家系,总存栏1.2万余头,是我省供种规模化、防疫规范化、制种体系化的一流湖羊种羊生产企业。

  近年来,浙江立足建强湖羊保、育、繁、推体系,构建“活体保种场+遗传材料保存库+基因信息特征库”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推进保种措施从活体保种向冻精保种、胚胎保种等全方位发展,着力提升了湖羊种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原种场和一级、二级种羊场改造提升,建成一级以上种羊场15家,国家核心育种场4家,湖羊年供种能力达13万头,覆盖全国除港澳台外所有省(区、市),核心技术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