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人物 A07 2023-08-261 2023年08月2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人物

许永明:硖石文化的“金剪刀”

  □本报记者 沈璐兰

  人物介绍:

  许永明,嘉兴海宁人,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嘉兴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海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20年,由食品工艺雕刻转学民间剪纸艺术。其创作的作品《福禄寿喜财》获第二届全国窗花精品展一等奖,《盛世中华》获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三等奖,《伟大征程》《海宁巨变》《家乡恋歌系列》《吉祥亚运》等作品也斩获其他奖项。目前在海宁老年大学、海宁市各乡镇街道成校、乡村小学等开展公益剪纸教学,已累计培训学员超3000人。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把刻刀,纸随剪转,心随纸动,线条时而细如春蚕吐丝、时而粗如大笔挥墨,一小时过后,一只活泼灵动的兔子跃然纸上。正在创作的便是首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剪纸赛项三等奖获得者许永明,一位白天忙于掌厨、晚上埋首于剪纸的“跨界”手艺人。

  从赛场回来后,许永明凭借回忆,将参赛作品《人人都说我的家乡美》进行了复刻,作品不仅融入了江南特有的牌楼、桑叶、蚕宝宝、莲叶、荷花等元素,还别出心裁地在“鲤鱼”身上剪出“石榴”图案,寓意“富贵有余”。“当天的比赛来了不少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还有剪纸界的大拿,我的内心比较紧张。但当我看到‘乡村新风’这一主题时,心里已有几成把握,想着如何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江南水乡的特色和新意。”许永明笑着说,这幅作品从现场50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八名。

  与平常所见的剪纸作品不同,许永明创作使用的并非红色宣纸,而是特制的蓝色宣纸。面对记者的疑惑,许永明解释道:“把蓝印花布这一传统文化和家乡海宁硖石灯彩中‘针刺’的工艺融入到剪纸作品中,一直是我努力创新的方向,所以我选择以蓝纸为底,将蓝印花布中特有的花纹式样作框,再将海宁梁家墩景区的牌楼建筑、周王庙镇云龙村的蚕桑文化融入其中,辅以鱼、荷花等元素,突出浙江和美乡村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与剪纸结缘,用许永明的话说就是“一脉相承、半路出家”。2020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延山在硖石街道成校开办剪纸培训班,许永明的妻子想着食品雕花用刀、剪纸也用刀,便为在当地小学担任厨师的许永明报了名。学习过程中,许永明惊奇地发现十几年积累的食品雕花技能让自己比同班同学学得快一些,这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信心。之后的日子里,他一下班就泡在书房里练习剪纸,常常忙到后半夜。2021年,许永明考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文创班,两次参加全国剪纸技能研修班,剪纸技艺突飞猛进。3年多来,他在全国和省级剪纸大赛中获奖十余次。今年7月,他的剪纸系列作品《吉祥亚运》还入围了喜迎第19届亚运会全国剪纸艺术精品展。

  “我的作品都源于生活,每幅作品都设计了小巧思。”许永明自豪地拿出自己创作的第一幅作品《五牛迎春图》,介绍道,“这幅作品除了突出表现牛的五种形态外,还分别融入了喜鹊、莲花、鱼、蝴蝶、玉如意、牡丹、梅花等具象征意义的元素,传达出美好的祝愿。”

  从内容来说,剪纸需要动起来、活起来,而从创作的心态来讲,剪纸需要“入定”。“我的作品多为剪刻结合,以刻为主,精神要高度集中,不急不躁,一旦线条或者纸面有破损,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今年,许永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宁海市硖石街道蓝韵剪纸工作室,并以剪纸作品为基础开发了抱枕、坐垫、书签、小夜灯等一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他还经常受邀到当地的老年大学、小学等开展剪纸培训。“艺术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孩子们能更了解硖石的文化和民俗风情,把剪纸代代传承下去。”许永明坚定地说。

  灵动的花鸟鱼虫、喜庆的福禄寿贺字、喜迎亚运的精美图案,以侧剪、内剪、针刺等剪纸技法,把自然风景、时代人物、主题情景乃至书法篆刻,呈现在一张薄薄的宣纸上,正如许永明所说的那样,剪纸是一种神奇的魔术。从工作室内陈列的一幅幅剪纸作品中,不难看出许永明对技艺的坚守与传承,而在与许永明的交谈中,记者也更加明白“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