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政策激励多不多?
沈璐兰
□本报记者 沈璐兰
春备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强化“谁种粮谁受益,谁多种谁多得”,在政策赋能提振粮农种粮信心上持续加码,为全省粮食增产保驾护航。今年的春备耕情况如何?政策激励多不多?为此,记者来到绍兴、湖州等地,一探究竟。
3月8日,见到嵊州市周丹家庭农场负责人周丹时,她刚向种子公司定了350公斤早稻种子。“每亩地政府最高补助290元,去年种粮收入50多万元,不比我之前干外贸差!”周丹信心十足地说,“今年打算扩大种粮规模,这不,刚购买了一架农用无人机、一台收割机和一台耕作机。”
今年,我省将继续实施一系列常态化补贴政策。在种粮方面,省级规模种粮补贴每亩直补120元,继续实行种粮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省财政对订单收购的小麦、早稻、晚稻每百斤分别奖励30元、30元、20元。在农机购置方面,仍实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户)”的操作方式,对水稻插秧机、谷物烘干机等实行累加定额补贴,购机者年度内可享受补贴资金实行总额限制,其中中央资金个人不超过30万元,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不超过80万元,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不超过100万元;省级资金个人不超过15万元,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不超过50万元。“2023年,我省计划补贴各类农机具5万台(套)以上,补贴受益农户3万户以上,推动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9%以上。”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我省各地在省级政策“礼包”基础上,还纷纷“加码”,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引导激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今年,绍兴市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激励广大种粮主体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早稻种植面积。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加恩同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嵊州市为例,对于种植早稻的规模种粮主体,在每亩160元种粮补贴的基础上,另加每亩90元补贴。对种植早稻后复种连作晚稻的,再给予每亩160元的直补和新增的每亩200元补贴,其中,机插连作晚稻且面积50亩及以上的,再给予每亩50元补贴。也就是说,嵊州市符合条件的种粮主体最高可获得每亩660元的补贴,较去年翻了一番。
湖州市则与中国农行湖州分行对接,推出“共富粮农贷”。“目前,全市共有近2000户种粮大户可以申请该项贷款,用于购买农资、农机,无需抵押物,凭信用贷款,年利率最低可至3.55%,最高可贷100万元。”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除金融“大礼包”外,今年,我省将继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性水稻种植完全成本保险、农业信贷担保等,为农民种粮“兜底”保本。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对耕地保护的明确要求。让“良田”真姓“粮”,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
绍兴市柯桥区马鞍街道一直以工业闻名,近年来坚持“退苗还粮”和农业设施工程建设两手抓,稳步推进“非粮化”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鼓励多种早稻、连片种植,马鞍街道今年出台了新的惠农政策:对“退苗还粮”的新增粮食种植面积,按第一年800元/亩,第二年至第五年200元/亩/年逐年给予补助。同时,对村域内规模主体种粮面积合计达到1000亩以上的经济合作社,在区级财政奖励10万元的基础上,马鞍街道再奖励3万元,3000亩以上的奖励10万元。如此“豪气”的兜底政策,着实令种粮主体心动。该街道分管农业的党工委委员葛越峰底气十足地说:“今年,马鞍街道预计早稻种植面积在4200亩左右,比去年增加1300余亩。”
在充分用好旱改田,扩大早稻种植面积上,柯桥区并非个例。周丹所在的嵊州市长乐镇,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第一年承包旱改田的农户,当年亩均产量在250公斤以上,镇里奖励1280元/亩,让种粮主体吃下了定心丸。
政策利好层层释放,激发了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也稳住了粮食安全基本盘。眼下,之江大地上,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