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育中传承“农匠精神”
钟伟来稿说,绍兴市柯桥区大力推进新时代“柯桥农匠”培育工程,帮助重点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大国工匠成就大国重器。无论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还是大国重器、超级工程,从落地实施到普惠百姓,都是大国工匠发愤图强、刻苦攻关的成果。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那些任劳任怨、精耕细作、一丝不苟、不断创新、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农业生产的“农匠”往往被大众所忽视。
与各行各业的“工匠”一样,数千年来,“农匠”一直存在,古有氾胜之、贾思勰、王祯、徐光启等“四大农书”创始人,今有马世钧、侯光炯、袁隆平、吴瀛洲等四大农业科学家,他们敬天爱土,孜孜以求,专注钻研种植技术,推动中国农业文明成为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瑰宝。
现代农业文明更离不开新时代“农匠精神”。在农产品生产中,尤其需要发扬“农匠精神”,对每一粒粮食、每一棵蔬菜、每一瓶牛奶、每一块肉,甚至每一道“农家乐”的饭菜都要不断“打磨”,让农产品和服务精益求精、至臻完善,这才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只有把“农匠精神”注入到农业发展创新的实践中,用“农匠精神”为国“铸犁”,才能创造现代农业发展更美好的明天。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多年,扎根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断探索,他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敬业专注,为解决中国及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现代“农匠精神”的真实写照。
“农匠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一致,是一种职业精神。培育“农匠精神”,要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农创客等为培养重点,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利用高职院校等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在“家门口”开设就业技能培训项目,因地制宜搭建村级就业技能培训平台,鼓励“农匠”创办领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走向共同富裕。
传承“农匠精神”,需要从娃娃抓起,将其融入到课程体系、学科研究、社会实践中,贯通大中小幼各个学段,覆盖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学农的过程中更好地磨砺品格、展现特长。发扬“农匠精神”,也需要提高农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其中,激励“农匠”在共富先行上争一流、当标兵,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唯有大力培育“农匠”,弘扬“农匠精神”,才能为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