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稻黄时
——磐安厉尚明的种粮故事
陈新森
![]() |
![]() |
![]() |
深秋的和溪田野,沉甸甸的稻穗笑弯了腰。金黄的稻谷被微风一吹,卷起一波波气势磅礴的稻浪。一辆绿皮观光小火车缓缓地行驶在希望的田野上,远远地传来爽朗欢快的笑声。这流金溢彩的稻田风光,就是一幅最美的中国画。
一
厉尚明站在田间小道上,不时捧起黄灿灿的稻穗,那谷粒丰盈饱满,也引来了叽叽喳喳的麻雀、斑鸠,享受丰收的大餐。一见面,他蛮有把握地对我说:“今年亩产一定超去年,高产示范一等奖拿定了。”去年他以亩产1586斤的好收成,在磐安县种粮大赛中夺冠,着实让他兴奋了好一阵子。从2010年开始承租方前镇和溪村农田,厉尚明年年奔走在阡陌之间,心中始终有个坚定的信念:种好粮,多产粮,多向市场提供优质粮。
“今年旱情严重,你还能实现高产增收,靠啥?”我心中带着疑问。“靠的是地利,我这300多亩稻田,紧邻始丰溪,干旱时节,五台抽水机日夜不停,将河水抽进稻田,度过了最难熬的时光。”始丰溪是方前镇的母亲河,从和溪村穿村而过,汩汩流淌的河水滋养着两岸沃野,鱼跃粮丰,瓜果绵绵,“鱼米之乡”因此得名。
从耕田、育秧、插秧、施肥、植保、灌溉到收割,操心多少道工序,熬过多少个日夜,才能换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年59岁的厉尚明从小跟随父亲下田,在刀耕火耨、科技缺乏的年代里,无论怎么起早摸黑、出力流汗,也难以实现“谷满仓,饭饱餐”的理想生活。那一家老小八个人食不果腹、惊惶失措的神情,深深刻印在厉尚明脑海里,每每想起,都让他涌起阵阵酸楚,双眼噙满泪水。
为了生计,厉尚明曾跟随乡人外出做古建,后来又在一家木制工艺品企业当业务主管,收入不菲,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每当稻黄时节,他总会腾出时间回家,帮助兄弟邻居抢收稻谷,锋利的镰刀“唰唰唰”把成片的稻秆放倒,待割到一定数量,便捧起一扎稻秆,大步流星走向稻桶,高高举起,重重落下,轻轻抖动,再扬起,落下……如此循环往复,桶内的谷粒越堆越高,擦一擦额上汗水,咬两口带来的干粮,心里充满着虔诚与感恩。只有在割稻的时候,才会真正感觉土地与人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才会懂得一个叫袁隆平的人为什么如此受人尊崇。
直到有一年,回村的厉尚明发现,家门口的农田出现了荒芜,一了解,那些长期在外打工经商的村民,拗不过种田的繁琐和季节的漫长,对承包的土地无心无力打理,曾经稻香飘荡的田野变得杂草丛生、荒草凄凄。田园荒芜吾不归,长此以往,饭碗里的粮到哪里去装。“我要回家种田。”厉尚明的主意并未得到家人认可,土里刨食的庄稼人都知道,种田不仅是个苦差使,而且丰歉无常、风险很大,碰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不要说赚钱,连田租也付不起。“外出村民逐年增多,农田抛荒现象不能让它蔓延。天大地大,吃饭的事最大,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要把村里抛荒的田都承包下来。”家里人见他心意已决,便不再阻拦,“高级打工仔”返村做了“种田佬”,有些人碰到就揶揄他:“尚明,你家上辈子田还种不够啊。”尚明听着,只是笑笑。
一亩田,农户自己种,种子、药肥、人工一合计,毛收入千把元;现在交给他种,啥也甭管,每年收入不减。消息一传开,村里像炸开了锅,起初是百来亩,后来是几百亩,慢慢地不要说村里,连周边岙口、前王、民范等村的农田也流转给厉尚明的穗丰粮食专业合作社,十多年下来,厉尚明已是全县响当当的种粮大户和乡村振兴带头人。自己不用种,每年有粮吃,这样“双赢”的好事,村民也求之不得——从此就不必牵挂抛荒的事,可以安安心心在外创业了。
二
耕牛、犁耙、镰刀、稻桶、风车,这些种田的老把式,随着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渐渐退出现代农业舞台,偶尔会在村里的某个角落出现。在厉尚明组建的合作社里,我看到了排兵列阵般的现代农业机械,耕田机、流水线播种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机、粮食烘干机……从翻耕、育秧、管护到收割、存储、加工,全流程采用现代科技和机械化规模作业。习惯握锄柄、拿镰刀的手要去驾驭“铁牛”与无人机,种田还是种田,却完全是两码事,种田的新把式还得从头学起。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厉尚明,在当地农机专家的指点下,来到金华九峰职业学校,重新回炉当学生。一边啃书本,一边摸机械,别人放假回家了,他还留在学校摆弄一个一个零件,拆了装,装了拆,把各种农机的“肌体”和原理弄得一清二楚。凭着以前开过手扶拖拉机的老经验,厉尚明很快掌握和学会了多种农机的驾驶和使用技术。学成归来,旋即投资80多万元配足装备,不要说村民,连省市县的农业专家看到这阵势也频频竖起大拇指——在他们眼里,这才是现代化种粮应有的模样。
“自己有装备,随时派用场。手中有技术,想用更方便。”正说完,他爬上收割机,发动马达,隆隆隆地往稻田开去。“再过两天,就要大规模开机收割了,今天先去试试机。”厉尚明熟练地操作着机器,黝黑的脸上挂满笑容。
割稻的场景,很快吸引了游客。黄澄澄的稻谷在收割机的一“呑”一“吐”中哗哗流出,没几分钟,一大片稻谷便收割完毕。当年农人弯腰割稻、“砰砰砰”使劲挥扬打稻的画面,已被现代机械所替代。游客们举着手机,喜拍沃野秋收图。泥土和稻谷散发出熟稔的气息,唤起记忆深处的无限温暖。“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对耕地、对稻米,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跨越时空的朴素而深厚的感情。
在场的磐安县农技站周站长迫不及待地捧起一把稻谷,看着一粒粒金黄饱满的稻粒,现场当起讲解员:“这里的杂交稻基地是省农科院的挂钩联系点,品种优,含锗量高,用的是生物性诱剂、物理静电和荧光灯诱杀灭虫,是真正的有机大米。”人群里有人问:“你怎么知道?”“我是学植保的,这畈田从秧苗下田到稻子收割,灌溉、施肥、杀虫全过程我都参与,你们看,这里还有田间档案。”周站长扬了扬手里的公文夹,回应道。
这时,站在一旁的一位中年妇女接过嘴:“我家五亩多农田流转给尚明,除了田租以外,在外工作的子女每年向他预订500多公斤大米,尚明种的稻米,吃得心安。今天割下的稻谷,我儿子早预订了。”
记得刚分田到户那几年,庄户人家从初春忙到深秋,水稻的产量仍然不高,是农技推广员将杂交水稻引进乡村,不仅每亩节约稻种10余公斤,还兼具抗倒伏、抗病害、产量高、米质优等传统稻种无可比拟的优势。粮要种好,先要把种育好。今年,厉尚明试种了“浙两优272”“浙优18”“嘉丰优2号”等十多个稻种,这些品种经过中试甄别后,再进行大规模推广。
九月中旬的一天,我曾寻访过厉尚明,和溪村就在田野中间,他家的楼房刚落成不久,可他一年四季除了夜里回家睡觉,整天泡在农田里。那段时间,正值虫害高发,他四点半就起床,提着灯到田里观察,从杀虫灯捕杀的病虫来分析虫害的防治措施,褐飞虱、斜纹夜蛾……对付这些害虫,他有的是办法。
“铛——铛——铛——”田园小火车进站了,我拉着同伴,上车体验一回。深秋的太阳依然火辣,一股清香在周边弥漫,这种久违而又熟悉的稻香,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深入灵魂,勾起回忆,让我对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人怀有永恒的敬意。
田野辽阔,稻穗低垂,秋果满架,始丰溪两岸的村庄散发着淳朴而富足的气息,用彩色稻种种出的“共建共富”四个大字在秋光明媚的田野中格外显眼。我的思绪随着车窗外的风景纷飞,那金色田野铺陈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的经典画卷,在这里,看到了乡下人、城里人对田园、对稻米热情的回归,以及最初的美好。
“想不到,开割第一天,新米就预订了7000多公斤,光横店一个企业老板就下单5000公斤。”沿着宽阔的田野一圈逛回来,再次与厉尚明相遇,他掩饰不住喜悦,对我说,“党和政府扶农惠农政策这么好,种田一定会种出新景象。”我想,这不仅是厉尚明一个人的自信,也是所有种粮人的底气。
陈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