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科技 A04 2022-08-061 2022年08月0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4版:科技

今年晚稻病虫害偏重发生

我省重点关注“二虫三病”

  据日前全国秋粮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分析,今年晚稻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其中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在江南、长江中下游等稻区偏重发生风险高,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当前我省单季稻处于分蘖末期,正是病虫害发生防控的关键期。据省植保部门监测调查,全省水稻病虫发生面积达1013.82万亩次,需重点关注褐飞虱、二化螟、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等“二虫三病”发生情况。

  据省植保部门监测,截至8月1日,我省晚稻病虫害发生态势如下:

  褐飞虱:全省累计发生430.24万亩次。今年褐飞虱迁入早,迁入量大,田间短翅型成虫初见早。截至目前,灯下累计虫量是去年和常年同期的3.3倍和1.6倍,比大发生的2020年同期还多;田间7月1日查见短翅型成虫,需引起高度警惕。其中建德、磐安、龙游、缙云等地平均百丛虫量超过200头,达到需要防治的标准,已进行了防治。

  二化螟:全省累计发生274.74万亩次。地区间、田块间差异大,单双季混栽区发生较重。田间残虫量偏高,全省平均亩残虫量750头,仍达到偏重发生的虫源数量。7月上中旬由南向北灯下出现蛾高蜂,7月中下旬起各地进行了达标防治,防治后田间平均枯鞘率约为1%。

  纹枯病:由于近期我省晴热高温天气多,病情扩展慢,但部分田块发生较重,单季稻部分地区已陆续见病,要高度重视。

  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近年来我省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呈加重发生态势,今年早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发生早,点多面广,总体重于去年,田间菌源积累,增加了晚稻上的流行风险。目前,诸暨、萧山、江山等单季晚稻上已见叶瘟,需要加强监测防控。

  当前早稻已收割,二化螟等虫源从早稻上大量外迁,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上三代二化螟危害快速加重,各地要把晚稻重大病虫害防控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抓好以褐飞虱、二化螟、白叶枯病等“二虫三病”为主的晚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加强监测,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一要加强监测预警。持续开展做好灯下监测和系统调查,严格执行水稻病虫周报制度,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组织开展病虫发生趋势会商分析,及时发出预报预警信息。二要加强科学防控。抓住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白叶枯病、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联防联控,采取主治与兼治相结合的方法,着力提高防控效果。山区、半山区稻瘟病老病区及感病品种要及时进行预防;台风、暴雨前后要及时防治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抓住破口前、齐穗期两个关键生育期,选择安全高效的药剂,做好穗期病虫害防治工作。省植保农药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