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创新助力种业振兴
这两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沈伟军 葛勇进
□通讯员 沈伟军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传来喜讯,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关科研单位共同完成的两项成果分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
获奖成果中,由省农科院、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师范大学共同申报的“高产抗病抗倒晚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成果,获得2021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省农科院、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余姚市农技推广服务总站申报的“优质高产‘浙农’系列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项目成果获三等奖。
晚粳稻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种类,但在推广的常规晚粳稻品种中,普遍存在着同质化严重、多抗基因聚合难、氮素利用率低、高产栽培易倒伏等问题。“高产抗病抗倒晚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集成创新了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通过渗入籼稻和野生稻“血缘”,扩大遗传距离,增强品种优势,攻克了晚粳稻品种同质化严重、多抗基因聚合难等技术瓶颈,育成了单季晚粳稻新品种“浙粳99”和双季晚粳稻新品种“浙粳96”,为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这两个品种的主要特点是产量高、抗倒伏性强、抗病能力强,生产上可以少施农药,减轻田间管理强度,减少田间用工,迎合了当前绿色生产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种植效益。”成果第一完成人、省农科院作核所研究员张小明介绍。
据悉,“浙粳99”2016年在诸暨市江藻镇创造了我省单季常规晚粳稻最高亩产778.3公斤和最高百亩方平均亩产750.0公斤的“浙江农业之最”两项纪录,连续6年被列为全省种植业主导品种;“浙粳96”区试时比对照品种增产3.6%,连续3年被列入我省种植业主导品种、连续4年列入省级储备粮品种。目前,这两个品种已成为我省常规单季粳稻和双季粳稻主栽品种。
同时获奖的“优质高产‘浙农’系列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项目,成效同样引人瞩目。该项目利用基因组重测序等技术,对已收集保存的566份菜用大豆种质资源开展系统性精准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研究,从中解析了群体遗传结构,建立菜用大豆微核心种质库,并鉴定出多个与菜用大豆籽粒甜度、抗逆性等重要性状相关的优异基因资源,如蔗糖合酶、糖转运蛋白、水通道蛋白等,为通过分子育种改良大豆品质、提高抗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以“浙农6号”大豆品种为材料,组装获得了高质量菜用大豆基因组,为菜用大豆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育成了4个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适应广的“浙农”系列菜用大豆品种,可替代国外引进的大豆品种,实现早、中、晚熟期配套生产。其中,“浙农6号”为我国首个自主育成的鲜销加工兼用型品种,是国内目前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最高的大豆品种,连续多年被列为我省种植业主导品种,种植面积约占省内同类品种的70%,并创造了菜用大豆最高鲜荚亩产“浙江农业之最”纪录。
同时,该项目构建并应用“科研+基地+企业”的育繁推、产加销优质菜用大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促进“浙农”系列菜用大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近3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达162.48万亩,新增社会效益3.6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