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要高产,春管注意啥?
这些技术措施要抓好
立春过后,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小麦也开始进入返青生长期。常说麦苗壮,丰收望。这一时期抓好小麦田间管理,是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日前,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发布了“2022年保夏粮小麦丰收春季管理技术意见”,针对今年气象条件和小麦苗情长势,提出“分区分类、因地因苗,促控结合、以促为主,防灾减灾、防控病虫”的技术路线,按照不同麦区详细介绍了苗情长势和保夏粮丰收的关键技术措施。现将长江中下游麦区的管理技术措施给予介绍,希望农民朋友有针对性地做好春季小麦管理,力争今年夏粮丰收。
当前苗情偏差,春季天气或不利于小麦生长
去年秋播期间降水偏多,小麦播期差异大,适期播种小麦,播期集中且出苗较好,但早播、晚播麦田苗情差异偏大,弱苗、旺苗并存,不平衡性较为突出。部分田块没有及时配套田间沟系,湿、渍害隐患大,且秋播封闭化除面积比例较少,部分田块防治效果不理想,已出现草害。
2021年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不利于晚播弱苗转化升级。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春季有可能出现极端低温天气,春季小麦主产区降水偏少,不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和春季生长。
针对今年气象条件和小麦苗情长势,春季管理重点是:坚持“促弱控旺、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抗逆保丰”的技术路径,以生育进程为主线,以苗情墒情为依据,以晚播弱苗为重点,落实轻压保墒促返青、划锄增温促生长、增施磷肥促长根、肥水运筹促转化“四促”,及防“倒春寒”、防春旱、防倒伏、防病虫“四防”关键技术,分类精准管理,重点施好拔节孕穗肥和防治赤霉病,构建合理群体,搭好丰产架子,争取足穗大穗、优质丰产,力争适期播种小麦多增产、晚播10天以内小麦能增产、晚播10-20天小麦保稳产、晚播20天以上小麦少减产,再夺夏粮小麦丰收。
越冬期至返青期:重点做好稻茬小麦沟系配套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越冬期不明显,仍可继续生长,重点要做好稻茬小麦沟系配套。返青期重点做好促弱控旺,构建合理群体。
一是促控结合,分类管理。对弱苗,重点是促弱转壮争取丰产,基肥施用不足的麦田应立即尽早补肥,亩施氮量应补足到8-10公斤;因秸秆还田、播种质量不高、渍害等造成黄苗僵苗麦田,尽早亩施尿素3-7.5公斤,促平衡生长,也可采取冬前喷施芸苔素内酯等化调措施促进弱苗生长。开春时要及时查苗,对三类苗和脱肥落黄严重麦田,亩追施尿素3-7.5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5公斤,促进弱苗转壮,争取足穗。对壮苗和旺苗,减少或取消冬季和早春施用速效肥料,特别是防止开春后拔节肥施用过早,避免群体生长过旺。
二是镇压化控,防冻防倒。对秸秆还田量大、播种质量差、播后镇压不到位麦田,选择冷尾暖头、气温回升且无霜冻无露水的晴天尽早镇压,促进根土密接,利于露籽苗、吊根苗等易冻弱苗转化;注意土壤墒情要适宜(表土干燥),切忌在寒流天气来临前或土壤湿度过大时镇压。根据苗情长势长相把握适当的镇压强度,防止过度镇压。对旺长麦田,在拔节前适墒适时镇压、中耕或喷施化学调节剂控制旺长,防冻防倒。对缺墒麦田,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温度变幅,防御低温冻害。对晚播弱苗麦田特别是“土里捂”,要防止土壤表层板结,影响出苗与幼苗生长。
三是清沟理墒,降渍防旱。及时清沟理墒、疏通田内外沟系,保证排水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切实防止冬春连阴雨天气造成严重渍害;清理三沟也有利于遇旱时及时沟灌洇水。对沟系不配套麦田要及时开沟,补好内三沟,疏通外三沟,防止旱涝急转。旱茬小麦墒情不足时要尽早喷灌补墒,稻茬小麦可采取沟灌洇水方式补墒,在冷尾暖头、夜冻日消时,选择无霜冻的晴天下午进行,不宜大水漫灌。
四是防病治虫,适时化除。根据草相、天气、苗情,及时化学除草,控制杂草为害。密切关注天气,注意避开低温寒流,防止低温药冻害,施药前后3天日平均气温不能低于6℃。注意加强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麦蜘蛛等病虫害。
拔节期至抽穗期:因苗施好拔节孕穗肥
这一时期,重点是要因苗施好拔节孕穗肥,落实好配套管理措施,争取足穗,提高穗重。扬花期重点防控赤霉病。
一是因苗管理,巧施肥水。对晚播弱苗,在倒2叶期再根据苗情亩追施尿素3-7.5公斤,提高单穗重。对壮苗,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厘米、叶龄余数2.5左右时追施拔节肥,有利于培育壮秆大穗,一般可亩施用尿素3-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5公斤;提倡在旗叶(剑叶)露出一半时亩追施尿素5-8公斤孕穗肥,有显著的增粒增重效果。对旺苗,拔节肥应适当推迟施用,要做到叶色不褪淡不施肥,并根据群体大小和叶色情况调整拔节肥用量,一般可亩施用尿素5-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0-15公斤。本区域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大,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通常不需要灌溉,但土壤相对含水量持续低于65%时,应及时补灌,亩灌水量不超过50方。
二是防治病虫,降低损失。重点加强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及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及时用药、用对药剂,防止过迟防治。赤霉病关键是打药时间要科学,注意安全用药、防止药害。
三是防好“倒春寒”,及时补救。主动做好防冻害预案,在降温之前对缺墒田块应及时灌水,防御低温冻害。冻害发生后2-3天内调查幼穗受冻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及时追肥,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亩施尿素3-5公斤,冻死率30%-50%的麦田亩施尿素7-10公斤,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亩施尿素12-15公斤。
四是适时灌排,降渍抗旱。“尺麦怕寸水”。拔节后小麦遇湿渍害影响上层根系发生和功能发挥以及中后期肥料吸收利用,易造成早衰,要及时清理沟系,确保排水通畅,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拔节后遇干旱要注意根据墒情适时灌好拔节孕穗水。
灌浆成熟期:做好“一喷三防”,力争丰产增收
小麦灌浆成熟期的重点管理措施主要有三点。
一是“一喷三防”,争粒增重。注意加强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及时用药、用对药剂、足量用药。突出强化“一喷三防”工作,结合病虫防治进行药肥混喷,可起到防高温逼熟、保绿防早衰、争粒增重作用。
二是抗涝降湿,防穗发芽。加强田间排水降渍,特别是有倒伏风险麦田,更要做好排水工作。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持续低于65%时,灌溉1次,亩灌水量不超过50方。根据收获期降水情况,防止大风倒伏,预防穗发芽。
三是及时抢收,颗粒归仓。及早做好收割机、烘干装备、农机用油、仓贮准备,抢收减损,保丰保质,实现丰产丰收。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