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6 2022-01-081 2022年01月0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论坛

浙江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朱海闵 勇远 赖宋平 张海洲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发展,坚持战略引领、聚焦改革创新、搭建发展平台、狠抓精准服务,扎实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中的带动效应,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全省乡村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28.25万人,其中,人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人员,下同)98748人。

  一、存在问题

  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肩负着农村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守护建强、乡土文化的弘扬传承以及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等重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建设与“重要窗口”相匹配的强大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我省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年轻人才偏少;结构不尽合理,复合人才匮乏;激励机制滞后,队伍稳定性低;整体素质不高,引领带动乏力等。

  二、对策措施

  (一)在壮大队伍、提升总量上做文章。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措施,整合各类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通过社会招聘、人员调入等多种渠道,大力引进具有丰富乡村文化和旅游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型、业务型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填补紧缺专业性人才。畅通各界人士服务乡村渠道,采用聘用制、签约制、兼职式、志愿者等灵活的用人机制,吸纳社会优秀人才为文化和旅游事业服务。加大对乡镇文化员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主职主业上。

  (二)在优化结构、激发活力上做文章。针对当前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年龄层次、专业结构等方面存在问题,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要提高年轻人才储备,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梯次,逐步解决人才断层、结构不合理、专业优势难以发挥等问题。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结合当前文化遗产(文博)等专业人才紧缺实际,采取柔性引才等模式,加快充实紧缺专业人才队伍。组织引导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城镇退休职工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士在乡村进行创作创业。鼓励非遗在传承中创新,走进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创产品,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活”在当下,并加大非遗人才“师带徒”机制,注重年轻人才培养。

  (三)在激励提升、助推成长上做文章。健全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发展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竞争择优、公开平等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事业激励相结合,探索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大力营造“重业绩、重能力,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氛围,充分调动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其多出成果、多出精品。适当放宽文化基层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条件,提高基层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侧重考察实际工作业绩,鼓励基层文化和旅游人才扎根乡村。切实落实各级人才扶持奖励政策,通过评优、评先、考核等形式,助力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系统内省市级人才与乡村人才的对口帮扶。探索建立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力求用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四)在强化培育、引领带动上做文章。加强与高等院校、专业院团等单位的合作,建立合作共建机制,通过合作项目、合作创作、合作研究、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等方式,实行人才对口培养,培养适应乡村生活、真正愿意在乡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民宿学院,增设相关专业,加快培养有志于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型人才。提升现有人才,制订切实可行的分步实施方案,注重在现有专业人才中培养中高层次人才,通过给项目、配导师、搭平台,扶持乡村青年文化和旅游人才成长。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掘和培养各领域乡土人才,加强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和示范,发挥其在技艺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解决培训经费短缺问题,形成合理有效的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业主共同培育的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新媒体应用技能培训,引导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提升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能力。

  第一作者系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