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商互联助解“卖难买贵”
乔金亮在《经济日报》撰文说,近年来,部分鲜活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卖难买贵”成为困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难题。日前,商务部等3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以12项举措推进农商互联,促进农民收入提升。
农商互联是指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主体全面精准对接,以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实现上联生产、下联消费。其中,“农”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商”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及批发零售企业、电商企业等农产品流通企业。
推动农商互联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卖难买贵”现象。“卖难”不是说城市没有充足的消费能力,“买贵”也不是说乡村没有充足的供给能力,而是供需不平衡、衔接不顺畅、结构不优化。鲜活农产品易腐烂,受市场、信息因素影响大,尤其是流通成本高。
要从根本上破解相关难题,需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商关系,从硬件上发力联设施、软件上发力联信息。
农商互联先要联信息。由于产需信息不畅,农户缺乏及时的信息服务和市场预警,导致对价格反应过度和滞后,常常种植、养殖“一窝蜂”。应在农商互联的基础上,推动信息进村入户,把大数据融入农业,引导农户做好品种文章,走出“大路货”窘境,生产多样化优质农产品。
农商互联还要联设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田头市场大多粗放,产地市场不少滞后,缺少预冷库、保鲜库,加之分级分选没有统一标准,缺乏产地初加工设备,容易导致主产区农产品旺季集中上市,又无法就地加工或错峰销售,价格自然上不去。要支持产地加强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发展冷链物流。扶持流通企业建设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引导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货架期,提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