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盐美丽经济转化的实践与思考
沈超伟 许高歌 谭春梅 吴恩杰
![]() |
海盐县西塘桥街道刘庄村鸟瞰。 |
□沈超伟 许高歌 谭春梅 吴恩杰
近年来,海盐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大花园建设主线,以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环境面貌改善和农民生活品质提升,努力打造“产村人”融合、“居业游”共进的美丽乡村。特别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海盐县将美丽经济培育行动列入县委县政府“十大行动”,提出了构建“绿野仙踪”农旅融合示范区,探索美丽资源加快转化成美丽经济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优势、新动能。
海盐美丽资源加快转化的前期基础
海盐县作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积极推动全县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发展,美丽经济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基地30余个、民宿13家270余个床位,引进新兴业态主体20余家,2020年乡村休闲旅游总人数达到537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4.1%,实现营业收入近2.7亿元。主要做法为:
(一)坚持规划引领,明确美丽经济发展方向
聘请中国美院风景设计研究总院,按照县域自然资源、区域特色、历史文脉、产业结构等内容,编制完成第二轮《海盐县域美丽乡村专项规划》。围绕产业布局、村庄建设、文化挖掘、旅游服务等方面,精心编制《海盐县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完成通元镇丰义-雪水港郊野公园规划、秦山街道乡村振兴示范镇(暨全域美丽乡村)专项规划等8个详规或实施方案编制,增强了美丽经济培育可操作性。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A级景区村庄58个,其中AAA级8个。
(二)坚持示范带动,夯实美丽经济发展基础
采取“抓点示范、连点成线、以线扩面”的方式,推进美丽乡村与景区村庄建设。目前,已建成美丽乡村自然村点63个,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5个、特色精品村17个,建成“湖光山色·五味线”“丰山溢水·乡愁线”“田野牧歌·农耕线”三条精品线。海盐县先后获评“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南北湖·五味村”入选首批长三角“岁月余味”体验之旅示范点,金星村、丰义村被评为“嘉兴十大美丽村落”,为美丽乡村转换为美丽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坚持特色发展,增添美丽经济发展动力
根据自然资源、人文禀赋和产业特色,深入挖掘打造别具乡村韵味的景区村庄,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的吸引力。如丰义村(丰义寻趣)围绕“乡趣”“雅趣”“童趣”“食趣”主题,开发旅游项目,全力培育乡村体验、研学、休闲、康养等产业,打响“丰义寻趣”乡村旅游品牌,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紫金山村(紫金坐望)依托影视基地、精品民宿、休闲水岸、百亩桃园等资源,打造闲看远山桃林、坐观紫气东来的田园慢居生活。目前,全县已累计挖掘形成20余个美丽乡村精品村的村庄特色。
海盐美丽资源加快转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单打独斗多,协同发展少。海盐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格局以点状、单体为主,区域联动分工、全域发展的态势尚未形成。
二是产业链过短,流量变现能力弱。缺乏深度体验项目,“吃、玩、游、购、住”全产业配套不足,旅游项目以一日游、半日游为主,无法达到游客长时间停留、多环境消费的要求。
三是同质化现象多,高产出项目少。游客来了一处就不想去第二处,缺乏健康养生、高端疗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
四是专业人才短缺,综合素质不高。乡村经营主体偏向中老年化,缺少管理型、业务型人才,创新人才、复合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海盐美丽资源加快转化可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突出政府统筹,坚持规划引领
完善运行平台,强化统一管理。建立县、镇旅游公司,统筹推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策划、营销宣传、建设标准、品牌形象、服务标准、市场秩序等工作,提升总体竞争实力。一是强化旅游营销,委托专业旅游策划公司参与,充分运用公众号、抖音等新兴媒体做优做好新型营销。二是注重城乡协作,策划美丽乡村游与美丽城镇游、红色景点游、核电科技游等有机结合的旅游产品,形成“景区带动、景镇联动、农旅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局面。三是延伸旅游链条,深入实施“旅游+”战略,积极引入康体养生游、体育文旅游、休闲体验游、文化创意游等新型旅游产品。
完善风貌管控,提升景点品质。一是强化风貌管控,落实新建、改建房屋带图审批制度,加强农房通用图集的使用推广,营造乡村地域风貌特色,全面提升村庄建设和农房建设水平。二是注重景观营造,抓好村庄环境美化洁化,突出花草树种色彩搭配,进一步提升绿化的品位档次和景观效果,做到一村一景,移步换景,提升村庄整体品质。三是彰显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在村庄建设中设计打造文化节点,形成“五步一景观,十步一文化”的村庄特色。例如北团村的晒盐制盐体验、青莲寺村的民俗文化演绎、永福社区的知青文化展览等,增加美丽乡村可看性可玩性。
完善公共设施,丰富农旅内容。强化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交通、餐饮、住宿、停车、消费等配套设施建设。以旅游区域为核心,完善公交网络,配套共享自行车、电动车等新兴出行工具。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参与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业态开发,做到景区虽小,五脏俱全,提升游客游玩体验。同时,根据各地民俗文化,开展“六节四旅”十大特色农旅活动,如稻田龙虾节、黄酒开酿节、澉浦羊肉节等,丰富精品线的休闲娱乐内容。
(二)加大企业扶持,增强社会参与
注重招大引强。通过引进资金实力雄厚、运营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核心IP,开发高知名度、高产出项目,提升美丽经济转化率。
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在土地保障、人才引进、资金奖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以更优厚的奖补政策、更贴心的管家服务、更公平的市场环境吸引项目落户。同时,完善美丽经济小微项目孵化培育政策,在融资、税收、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与倾斜。
鼓励社会参与。加快现有项目提档升级,引导各类农业企业经营者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提档升级基础设施,通过打造推出精品水果采摘、生态农村观光等农旅项目,提升农业项目产出。拓宽开发思路,鼓励本地工业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扶持村级经济,激发群众活力
优化合作模式,保障集体经济。要处理好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模式、收益分配问题,鼓励村集体以土地、房屋或者资金等形式入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探索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确保村集体投资收益,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
鼓励群众参与,实现增收致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经营和管理,鼓励有营销能力或手工技艺的村民投资开发休闲旅游业态,增加经营性收入;挖掘村庄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进行流转、出租,增加财产性收入;农家乐、民宿等业态以及村庄保洁、绿化养护等岗位优先招聘本村居民,增加工资性收入。景区村庄开辟特定区域设置自产自销小集市,方便村民销售传统美食、手工艺品及其他剩余农产品。
落实“两进两回”,推动农村“双创”。通过“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政策,推动资源要素流向农村,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积极落实支持农村“双创”政策大礼包,重点对有“双创”意向的本地农民和返乡村民开展帮扶。作者单位:海盐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