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乐而有道
□本报记者 杨怡
前几天,我省召开农家乐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管理部门、农家乐相关经营主体、市场渠道方、行业协会、专家学者、金融机构、消费者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研究探讨“缩差共富”新场景下农家乐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如今,在浙江的农家乐里,消费火热、人声鼎沸的场景随处可见。从早年“吃顿饭、住一晚”的粗放经营,到如今“品文化、享体验、寻乡愁”的品质消费,“浙”里农家乐正循着“两山”理念的指引,变得更有内涵、更具活力。
“乐”之升级,源于“全域美丽”。实践证明,农家乐正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活力细胞”,其发展离不开生态支撑与统筹规划。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的探索颇具代表性——当地以《美丽乡村建设条例》为保障,在所有城市规划区外的行政村都建成了市级美丽乡村,49个组团式未来乡村串珠成链,为农家乐发展铺就了“高颜值”的基底。
同样,永嘉县锚定楠溪江5A级景区创建目标,将300里“天下第一水”的风光与113个休闲农业聚集村串联,形成了岭上人家“美味佳肴型”、林坑古村“休闲度假型”等特色集群。新昌县则以“片区组团”破题,将“梅棠雅集”“下岩贝・金山上”等片区打造成农家乐集群,今年上半年过夜游客比上年同期增长超36%。
“乐”之升级,源于多元赋能。“浙”里农家乐早已超越山水观光的浅层愉悦,已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如舟山市普陀区凭借《后会无期》《东极岛》等电影影响力,带动取景地“打卡”热潮,相关农家乐、主题民宿预订量直线飙升。永嘉县则利用“永嘉学派”、山水诗发源地等文化资源,依托楠溪江山水风光和“耕读小院”,让游客在农家乐里体验“诗与远方”;丽水街、宋韵街区夜游项目,让游客在灯火中感受瓯江诗路的韵味。
“乐”之升级,源于突破制约。农家乐要真正从“一时乐”变为“长久乐”,必须破解要素制约与利益联结这两个关键命题。曾经,土地紧张、资金不足、单打独斗是制约农家乐发展的“三大难题”,“浙”里农家乐通过不断创新实践,给出了破解之道。
新昌县通过搭建闲置资源交易平台,吸引多方主体参与闲置农房激活,并在全县推广“集体闲置资产+民宿主理人”“农户闲置房屋+民宿主理人”等农房激活模式,为农户增加收入2050余万元;磐安县突出“事前备案、方案设计、精品装修、规范营业”4个重点环节,实行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品牌创建等政策,并出台《磐安县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鼓励农户引入数字智能设施,融合赶茶场、中医药等本地文化元素,提高农家乐“土味”与“品味”的兼容度。
数据显示,我省农家乐经营主体已突破1万家,近5年,休闲农业农家乐收入年均增长8%,2024年达到498亿元,且有超过20个县(市、区)农家乐营业额突破10亿元。这一组组数据正印证着,浙江的农家之“乐”还在生长,这份不断沉淀的“乐”,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最接地气的答案,也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动人的微观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