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5-09-061 2025年09月0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浙江乡野牧歌新唱

  □本报记者 金国栋 沈璐兰

  在浙江的绿水青山间,乡村和美、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一幅“三农”画卷引人入胜。在农村,除了守好绿水青山、护好诗意田园,还氤氲着“烟火气”和人们的幸福生活滋味。在农家院子里,可以看见散养鸡鸭的身影,它们欢快地叫唤着,构成了一道乡村原生态风景。乡野牧歌有了新唱法,令城里人更加向往,也让乡村更有活力…… 

  凸显“土味”,

  满“牧”皆景活力足

  “这些土鸡蛋,带回去给孩子吃,营养好,吃得也放心。”上周日,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长乐村的葛祥林给回城里上班的女儿交代道。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去年起在院子里养了10多羽鸡,鸡粪可给青菜作肥料,土鸡能生蛋,何乐而不为呢?言语间,葛祥林洋溢着喜悦的表情,“我们养鸡,决不能污染环境。”

  在安吉县上墅乡刘家塘村的安吉国卿生态牧场,记者看到另一番景象。郁郁葱葱的竹林下,一群羽毛丰满、色泽亮丽的竹林鸡正悠闲自在地觅食。牧场负责人马国庆告诉记者,除定量饲喂外,鸡群整天在竹林里跑,找野草、树叶吃,运动量大,鸡肉口感自然好。

  近年来,当地科学选择仙居鸡、梅岭土鸡等优秀地方鸡品种作为安吉竹林鸡主养品种,重点支持村集体、强村公司等投入到竹林鸡养殖中来,低收入农户也通过养殖竹林鸡找到了增收门路。

  “县里以免费提供鸡苗的形式,鼓励低收入农户养殖竹林鸡。”安吉县农业农村局农村改革与经济指导科副科长王莎告诉记者,他们选择的鸡苗品种是经农业农村部认定,具有“三黄”特征、适应安吉放养的仙居鸡,并由具有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孵化场精心养殖45天以上,确保存活率。低收入农户自养的鸡苗,在养殖5个月以后、且健康状况良好的,供应商会包销回购。2024年,全县向低收入农户发放鸡苗3.2万余羽,今年增加到3.6万余羽,大伙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目前,成年竹林鸡每羽重量大概在1.5—2公斤左右,市场售价为每公斤100元左右,加上竹林鸡鸡蛋,收入可观。”王莎补充道。

  开化县桐村镇门村村则依托原有“庭院经济1+1”项目,开展“翻毛鸡”养殖。“我们将原先的甜柿基地利用起来,林下养殖‘翻毛鸡’,鸡棚被装扮成五颜六色,依山而建,非常漂亮。”门村村党支部副书记童樟民介绍,“鸡饲料主要是小香薯加工后的剩料,平时也会收购低收入农户家生产的玉米、南瓜等喂养‘翻毛鸡’,实现有机种养,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

  开化县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靖靖告诉记者,“翻毛鸡”是开化县特色珍稀禽类,今年,在该县“庭院经济1+1”政策的引导下,桐村镇启动“翻毛鸡”规模化养殖项目,全年计划养殖“翻毛鸡”9000羽,其中第一批3000羽已在门村村落地,预计于9月初集中上市。目前,该镇有9个村、425户低收入农户参与到“翻毛鸡”养殖中,由门村村统一代养、集中管理、统一销售,预计每户年增收可达2000余元。

  文化赋能,

  “牧歌”有了新唱法

  对一些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乡愁就是儿时的一顿“年猪宴”。在上海市民程先生的记忆里,“年猪宴”承载着儿时的欢乐与对新年的热切期盼。他说,他每年都会带家人到临安吃上一顿“年猪宴”。

  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的“年猪宴”名气很响,当地选用的多是年初饲养、年末宰杀的草猪,这些草猪日常以番薯藤、玉米、菜叶等绿色作物为食,生产的猪肉色泽红润、肉质饱满且紧致,成为“年猪宴”的高品质食材。在菜品方面,除了保留传统的炖猪大肠等菜肴以外,还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老少皆宜的菜品,如土猪肉暖锅、猪血暖锅等。

  昌化镇的朱园,今年养了3头草猪,为“年猪宴”作准备。朱园说,她家的猪肉吃起来特别香,“这几年,‘年猪宴’的影响力不断向外扩展,让我们农户也跟着增收。”

  溪流潺潺,远山如黛,路旁几只梅花鹿正惬意地低头吃草……在开化县华埠镇新青阳村的家思牧场,这样的场景让游客流连忘返。“90后”蒋清全是牧场主人,从新西兰回国后,便着手对母亲原本经营的梅花鹿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集梅花鹿养殖、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观光牧场。“鹿场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需建在背风向阳、水源干净、排灌良好的地方,新青阳村很合适。我们很重视梅花鹿繁育环节的科学优选和后期驯化工作,通过系统培育、引导,让梅花鹿更温顺亲和。”蒋清全说,目前,已向衢州、温州等地拓展梅花鹿观光等业态,共养殖300多只梅花鹿,年接待游客70万余人次。

  这几年,各地陆续涌现出了不少像家思牧场这样颇具特色的养殖场,如湖州吴兴区的“GO FARM趣农场”、嘉善西塘的“良壤有机庄园”等。与传统动物园单纯的观赏模式不同,这些将畜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业态,精心打造出了一个个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的场景,正逐渐成为推动“畜牧+文旅”深度融合的全新窗口。

  生态为“笔”,

  畜禽养殖“绿意”浓

  夏天,在缙云县前路乡水口村的茭白田里,几只麻鸭穿梭其间,时而低头啄食,时而扑棱着翅膀嬉戏。“茭白田里养麻鸭,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水口村村民应老伯告诉记者。

  2023年4月,“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核心示范区落户水口村,村“两委”抢抓有利时机,流转闲置田地50亩,修建鸭舍,开启了村集体养鸭的探索。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单季茭在5月下旬、茭白叶长到70-80厘米时放鸭苗,双季茭则在4月下旬、茭白叶长到70-80厘米时放鸭苗,鸭苗为30日龄,每亩田投放麻鸭5-8羽。鸭子以田里的杂草、浮萍、害虫为食,不仅可以除草、防虫、防止水体富营养化,鸭粪还成为茭白生长所需的天然肥料,茭鸭共生,可减少农药、肥料施用量和人工投入,还能提高茭白产量。”缙云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的蒋昭君告诉记者。目前,“茭鸭共生系统”核心示范区一期共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2000余人就业,带动农户走上一年两收、亩产值近3万元的种茭致富路。

  淳安县左口乡则在菜园垄间搭建离地鸡舍及运动场,每亩菜园配置10座鸡舍,每舍养鸡15羽左右,形成“空中禽舍-地面菜畦”的垂直空间布局,既避免了传统散养对蔬菜的影响,鸡粪可就近收集用于肥田种菜,实现种养结合。

  从竹林鸡到柿林鸡养殖,从梅花鹿牧场的农旅融合到茭鸭共生的生态循环,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保留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科技与管理理念,实现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多赢格局。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创新养殖布局规划,扩宽绿色养殖,引导畜牧业与林地、菜园、果园、光伏设施等有机结合,打造资源节约型、生态循环型畜牧产业。同时,深度推进畜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融合,打造一批集养殖体验、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拓展畜牧业的价值维度,谱写新时代的“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