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5-09-061 2025年09月0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打好“组合拳” 保秋粮丰收

  □本报记者 沈璐兰

  眼下,我省单季晚稻处于抽穗扬花-灌浆期,连作晚稻正值分蘖拔节期,新蘖争先探首,生机蓬勃。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七成以上,要完成今年粮食产量125亿斤以上目标任务,关键看秋粮。为夺取今年秋粮丰收,浙江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该如何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

  唱响“大地丰歌”,稳定播种面积是前提。据业务调度,截至当前,今年我省累计播种粮食1676.65万亩,其中晚稻播种827.57万亩,较上年有所增加。晚稻播种以来,气象条件总体适宜,作物长势总体好于上年,为丰收奠定了基础。

  在稳住主粮的同时,各地积极挖掘土地潜力,发展秋大豆、玉米等旱粮作物,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筑牢粮食根基。如丽水市莲都区在省级每亩120元旱粮作物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额外增加每亩100元补贴,此举极大调动了种植主体的积极性。今年全区播种秋大豆约3万亩。

  提升粮食单产,良田是基础。业内人士表示,高标准农田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以更强的抗逆韧性与更高的增产潜能,为粮食高产稳产筑牢了“压舱石”。着眼实际,浙江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其本质是对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的精准补位——当零散田块变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良田,就悄然为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科技的落地、规模化经营的推进,铺就了一条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通途。

  良种是芯片。近年来,我省锚定“制度创新、育种创新、产业创新”,选育出“甬优1540”“嘉丰优2号”“浙粳优1578”等一批抗病性强、高产稳产性好的晚稻品种,为粮食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甬优1540”在2023年以839.72公斤创下全省连作晚稻最高百亩方亩产纪录,至今无“稻”可破。

  良法是路径。经多年探索,轮作模式在提升粮食单产上展现出优势。如“玉米+水稻”轮作,既能增强耕地地力,又能减少土壤中病原菌与害虫基数,为后期水稻生长营造更健康的土壤环境。田间管理不松劲,丰收才能稳得住。相关专家指出,农技人员要根据作物生育进程、土壤墒情、肥力状况及天气趋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保技术指导精准落地、发挥实效。

  良机是引擎。从土地轮作与茬口衔接的自然节律来看,农业机械化用科技的“巧劲”“抢”出了农时的从容——它不仅为连作、轮作模式下的秋粮留出了“最佳窗口期”,更让秋粮得以在完整充裕的生长周期里积蓄能量,成为提高粮食产量最坚实的保障。当前,随着“AI+农业”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正以整合之力重塑农业生产流程,提供耕、种、管、收、烘等全程服务,打通粮食生产的“任督二脉”,使生产效率得到革命性提升。

  秋粮长势向好、丰收有望,还需以敬畏之心守好“颗粒归仓”最后一关。各地应持续强化后期田间管理,紧盯病虫害迁徙规律与极端天气预警,提前部署应对措施,织密防灾减损安全网,确保丰收势头不打折、产能优势不流失。同时,要加强农机调度,强化农机手技能培训与安全管理,优化作业流程,最大限度减少收获过程中的落粒、破损等损耗,真正实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