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杨梅8月也可买到
数字技术助力仙居杨梅保鲜
![]() |
![]() |
□本报记者 丁佳味
8月,暑气正盛,走进位于仙居县南峰街道赵岙村的仙居两片叶杨梅有限公司冷库,仿佛踏入一个清凉的“杨梅世界”。一颗颗饱满圆润的杨梅整齐排列,果皮泛着新鲜的紫红色,还能闻到淡淡的果香。本应在7月就落市的杨梅,如今借助数字化保鲜技术,依然保持着新鲜感。
“往年这个时候,市场上早就见不到新鲜杨梅的影子了。”公司负责人介绍,为了突破杨梅“保鲜难、货架期短”的行业痛点,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数字化保鲜设备,通过精准控制温湿度与等离子气体,在不添加任何保鲜剂的情况下,成功将杨梅保鲜期延长至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
“这套数字化系统对温度、湿度、杀菌的高能离子气体等参数进行了精确控制,通过调节温度能有效减弱杨梅‘呼吸’强度,就像让杨梅进入‘慢生活’状态,代谢减缓,保鲜期自然变长。”技术总监叶儒斌边操作边介绍,今年公司对加湿技术进行了优化,采用热泵抽湿,把杨梅析出的冷凝水过滤后再用于加湿,最大限度保持杨梅的原味。同时,改进后的等离子气体发生器设备,能迅速去除催熟乙烯气体,杀灭细菌,全方位为杨梅保鲜护航。
数字技术不仅延长了杨梅保鲜期,还带来了可观的效益。近日,公司冷库里最后一批150多公斤保鲜杨梅,被当地一家电商企业抢购一空。“现在市场上新鲜杨梅稀缺,我们的保鲜果成了‘香饽饽’,平均售价达到每公斤90元。”叶儒斌笑道,目前,3个冷库共售出约4.5万公斤保鲜杨梅。
在位于赵岙村的浙江知者科技有限公司冷库内,同样藏着“保鲜秘密”。公司与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出“数字脉冲磁场锁鲜技术”,可让杨梅的保鲜期从原来的7天延长到平均1个月以上。
只见600立方米的冷库内,6块银灰色发射芯片板将空间一分为二,辅助芯片板与控温设备分布四周,这些便是让杨梅“超长待机”的关键。“普通冷库为防杨梅结冰,温度常控制在2℃左右,而我们冷库中的芯片板会发射特定频率的波形磁场,改变杨梅中水分子的空间排列,使库内冰点降低3—5度。”负责人应皎明解释道,“这样,冷库即便调到零下5℃,杨梅也不会结冰,再配合低温抑制代谢与微生物生长,达到了很好的保鲜效果。目前最长保存了40多天,杨梅甜度、硬度、水分含量依然与刚采摘时相差无几。”
“超长保鲜直接提升了杨梅的附加值,8月以来,杨梅收益比旺季批量销售的收益增加好几倍。”应皎明透露,公司4个锁鲜冷库全部启用后,储存能力可达30吨左右。目前,该项技术已在仙居多地推广使用,让更多梅农告别“靠天收、抢着卖”的困境。
事实上,仙居杨梅产业“时间轴”的拉长,早已从种植环节便开始布局。该县农技专家沈青山深耕杨梅产业多年,他告诉记者:“我们利用仙居特殊的环境条件,采取杨梅梯度栽培技术,低海拔区域通过设施栽培,实现杨梅提早采收;高山杨梅则在7月以后才成熟,把原来半个月的杨梅采收期拉长到近两个月。”据介绍,今年仙居县大棚杨梅最早在5月21日便已上市,最晚的高山杨梅则到7月20日左右才结束采收,再叠加数字锁鲜技术,仙居杨梅的市场销售期直接拉长至近3个月。
“如今,从种植端的梯度栽培,到储存端的数字锁鲜,全链条技术创新让杨梅‘错峰销售’成为常态,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仙居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继续引入优质品种,改进提升杨梅储存保鲜技术,探索数字化应用,优化产销周期,助力仙居杨梅从“季节性爆款”变成“全年畅销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