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焕发新活力
![]() |
青田县红色展馆 |
![]() |
长兴红色村庄 |
![]() |
余姚石屋村 |
□本报记者 杨怡
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拥有32个革命老区县(市、区)、515个革命老区乡镇街道及6854个革命老区乡村和社区,老区涉及县域占全省县(市、区)总数超三分之二。
曾经,烽火岁月中革命先辈于此挥洒热血。如今,老区人民借乡村振兴东风,探索多元路径,让红色热土焕发出全新活力。
余姚梁弄镇:“红”“绿”融合 合作共赢
在余姚四明山腹地的梁弄镇,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是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色。这里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承载着无数先辈的革命记忆。多年来,梁弄人民以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为目标,坚定“红”“绿”融合发展的决心,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和美乡村。
如今的梁弄镇,红色旅游热潮涌动。游客可在浙东红村游客服务中心,借助VR技术体验数字一体化革命纪念展陈,也可沿着“重走根据地之路”,探访10余处红色遗迹,还能聆听国家级非遗姚剧演绎的革命故事,沉浸式体验红色旅程。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镇接待游客达85.5万人次,旅游收入1.67亿元。
红色旅游的火热,吸引了诸多创业者返乡。横坎头村“90后”农家乐经营户黄徐洁的土菜馆,旺季几乎天天爆满。“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接待了400多名客人,大糕、土鸡煲这些农家菜特别受欢迎。”黄徐洁笑着介绍。除了农家乐,精品特色民宿也应运而生。“壹周・稻田里”精品民宿负责人鲁琴琴称,秀美的风光与旺盛的人气,是其投资的关键动力。
而绿色,则是梁弄发展的点睛之笔。在梁弄,搭乘上“复兴号”小火车,就能穿行9个村庄,领略“绿富美”景象。沿线的“红芯植物工厂”颇具特色,棚内70余种水培蔬果,每年能生产约20茬,年产值达千万元,并吸纳30多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6万元。
9个沿线村还建立了“红锋共富”党建联建机制,共同编制片区未来乡村和美丽田园建设方案,通过对片区内近1000亩农田错位打造,已建成特色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基地10余个、家庭农场20余家、农家乐16家,形成“四季有亮点、时时能采摘”的美丽田园。
2024年,梁弄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5.28万元,比上年增长6.16%。
长兴煤山镇:生态修复 产业同兴
长兴县煤山镇是新四军苏浙军区重要指挥机构所在地。该镇坐拥18处新四军苏浙军区革命旧址,属江南地区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抗战旧址群。近年来,在革命老区振兴中,煤山镇以红色为魂、绿色为脉,整合粟裕司令员卧室、办公室旧址等核心区域资源,打造经典红色线路等做法,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转型之路。
红色文旅助力村民增收明显。仰峰村村民侯汉忠是当地首批民宿经营者。其民宿对面便是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当年粟裕将军与侯汉忠父亲结下深厚军民情,并赠工农红军大刀一把,如今此刀已成侯家传家宝,常引得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依靠游客流量,仰峰村每年接待团队游客近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借此每年增收超10万元。
眼下,从仰峰村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到温塘村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再到三洲山村后方医院疗养所旧址和岕口村被服厂旧址……煤山镇打造的“红色长廊”,把18处革命旧址串点成线,带旺了小镇人气。截至目前,全镇27家民宿、酒店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
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同时,煤山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修复生态环境。煤山镇曾是我省重要煤炭基地,过去,这里以煤矿开采为主要产业,虽曾带来收益,却也使山体受损、粉尘弥漫,生态受到破坏。自2016年起,当地借生态修复与矿地复垦,让昔日荒芜的矿山重披绿装。现今其森林覆盖率超98%,实现“红色旅游”携手“绿色旅游”,村民捧稳生态与文化的“双金饭碗”。
与此同时,煤山镇的产业转型亦同步推进。聚焦新能源、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投入氢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的研发生产,助力长兴构建电池研发、零部件制造到废旧电池回收的新能源全产业链。至2024年底,长兴县新能源企业达49家,产值210亿元,煤山镇等老区成为省级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青田万山乡:
“三色”辉映 共富共美
静卧于青田县北部群山间的万山乡万山村,曾是红十三军、红军挺进师浴血奋战的红色热土,承载着峥嵘岁月里的风云传奇。
近年来,万山村紧扣“红色+”发展思路,以党建为引领深挖红色资源,先后修缮潘香凤故居,打造红色教育窗口,建成可容纳200余人的教学大会堂与1000平方米远教广场,配套完成碧水映村景观、红色书屋、军事体验营等设施,还引入专业团队开发研学课程,构建起集遗址瞻仰、军事体验、清廉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
2024年,万山村进一步升级红色教育基地,购置了一系列仿真军事器材,推出“重走红军路”“军事夏令营”等特色活动,当年便吸引2万余人次参与研学,为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
今年,以当地革命烈士潘香凤为原型的电影《万山的女儿》上映,更让“红色万山”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目前已累计举办8期研学活动,接待游客超5000人,带动村民增收15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森林覆盖率达86.6%的万山村,还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依托这份绿色禀赋,村里精准布局特色农业,打造覆盆子、红米酒、笋干、番薯粉等产业基地,同步开发采摘体验、农耕文化研学项目。并与浙江逻普威索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共富工坊”,借助企业技术优势深化与进口商品城商会的联建合作,搭建起“线上直播带货+线下展销”的双线营销体系。
2024年,“红色万山”品牌通过多元销售模式实现农产品销售额5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绿色农产品销售额达27.39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
此外,当地还谋划实施一系列“造血式”项目:加入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让闲置屋顶也有效益;推进万山至光乍坑红色公路建设,打通制约发展的交通“动脉”,为产业升级与游客进出扫清障碍……以产业生“金”,拓宽乡村共富新路径。
而今,这个偏远山村已然蜕变为省级3A景区村、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在革命老区的振兴蓝图上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