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5-08-301 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相对薄弱镇村,怎样“强筋壮骨”

  □本报记者 张枥元

  本报讯 近日,省委农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全省“相对薄弱乡镇”“相对薄弱村”帮扶带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到2025年,“相对薄弱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以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乡镇个数较上年减少,所辖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山区海岛县所有“相对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村内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至2027年,“相对薄弱乡镇”低收入乡镇数量进一步减少,所辖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40万元以上;所有“相对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40万元以上,村内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我省以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辖村中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30万元等情况为主要依据,经逐级摸底审核,共筛选确定76个“相对薄弱乡镇”和575个“相对薄弱村”。针对“相对薄弱乡镇”,《方案》提出,分类构建帮扶机制,山区海岛县的69个“相对薄弱乡镇”纳入山区海岛县结对帮扶行动中,非山区海岛县的7个“相对薄弱乡镇”由所在设区市负责帮扶。“相对薄弱乡镇”由设区市为主体,每个“相对薄弱乡镇”都有1名市领导包联,以市级部门、国有企业为主结对,省帮扶团组成员兼顾结对。

  《方案》要求,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将带动效应明显的项目纳入“财政支持强城兴村融合发展专项政策”中。大力推进农民搬迁集聚,引导有意愿的农民迁往县城或中心镇,确保“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拓宽富民增收渠道,支持有一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相对薄弱乡镇”,做大做强乡村“土特产”,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利用好共富工坊、共富市集等载体,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加强公共服务兜底保障,有效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化考核评价监测,加强对“相对薄弱乡镇”居民收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下山搬迁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帮扶带动的具体任务举措完成情况等方面的监测评价。

  针对“相对薄弱村”,《方案》提出,建立结对帮扶单位“一联一”机制,将“相对薄弱村”发展纳入山区海岛县结对帮扶体系,实施“一村一策”精准帮扶。“相对薄弱村”由县为主体,每个“相对薄弱村”都由1名县领导包联,并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支持建强基层组织,优先安排省级结对帮扶单位派驻的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到结对“相对薄弱村”任职,其他“相对薄弱村”由市、县派驻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文化特派员等下沉到“相对薄弱村”进行技术指导、文化服务,满足村庄发展需求。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方案》强调,支持培育乡村产业,因地制宜支持“相对薄弱村”发展乡村“土特产”,每村至少打造1个主导优势“土特产”。支持实施“造血”项目,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创客等到“相对薄弱村”开展乡村运营,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发展物业经济,将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招引入村,支持基础好、有前景的园区、开发区、中心镇,倾斜安排“相对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飞地”抱团项目,每个“相对薄弱村”至少参与发展1个物业经济项目。支持拓展家门口就业空间,布局来料加工点,建设“共富工坊”“共富市集”“共富庭院”“共富大棚”等就业载体,加大公益性岗位供给。支持提升设施服务,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的整治建设水平,支持“相对薄弱村”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完善村庄小型水利、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鼓励推动“万企兴万村”,有效引导和动员省内民营企业开展多维度帮扶,助力提升“相对薄弱村”的造血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支持片区组团带动,持续做好扶持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