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生“金”之安吉实践
![]() |
竹木加工 |
![]() |
“以竹代塑”产品 |
![]() |
□本报记者 杨怡
翠浪翻涌,竹海生“金”。从非遗竹编到高端竹建筑,从田间地头到电商平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安吉县,108万亩竹海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近年来,安吉依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吉竹文化系统,立足以竹为媒,推动传统产业迈进新赛道,逐步形成林下经济、竹制品加工、竹文化旅游等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条,构建起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立体化共富模式。
2024年,安吉县竹产业总产值达到192亿元,竹产品销售总额达20亿元,产品出口至美国、日本、荷兰、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书写了“两山”转化的生动范本。
“以竹代塑”激活乡村经济
在安吉县梅溪镇的峰晖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竹刀叉、竹吸管、竹制包装盒等竹制品正通过20余台数控设备高效生产。被誉为“中国竹乡”的安吉县,拥有近千家竹加工企业,仅“峰晖”一家就开发出近2000种竹基产品,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效应。
“竹子是可再生资源,也是可降解循环的环保材料,竹竿、分枝、竹皮乃至笋壳边角料都能制成产品,成为替代塑料的日需品。”峰晖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峰晖说,公司生产的竹制品在海外市场需求很大,价值很高,单就他们开发的竹笋壳便当盒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就超过50万美元。
事实上,从2022年起,安吉便开始积极推广“以竹代塑”,通过发布《安吉县“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奖补办法》等政策,构建起“生产-消费-推广”全链条激励机制,企业销售竹制品,消费者、民宿、餐饮企业等采购竹制日常用品均可获得相应补贴,大大推动了“以竹代塑”制品的市场占有度。
“随着‘以竹代塑’产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我们重点打造了数字化生产线,加快技术革新和产品种类更新。”峰晖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安吉县报福镇景溪村的“竹产品001号”旗舰店便是安吉推动“以竹代塑”的生动缩影。店铺1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展陈着水杯、笔筒、箱包、橱柜等各色竹制品,把竹子的作用和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村里和附近的民宿、农家乐都会在这里采购竹餐具、‘竹六小件’等用品,尽量减少塑料使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范雅君介绍。
数据显示,安吉县通过“以竹代塑”行动,年减少塑料使用2000吨。这座江南竹乡正以“以竹代塑”战略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碳汇机制”盘活生态资源
如何让“以竹代塑”这一绿色理念真正成为富民政策?安吉县给出了答案——以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推动强村富民。
在梅溪镇,竹林碳汇共富项目流转竹林4.6万亩,涉及4200余户农户,年分红超1000万元。“最多一户可分到5000多元,如果管理得好,山上弄得干净,还可以每亩增加几十元。”该镇铜山村村民老江说。
村民的笑颜背后,离不开安吉的政策创新。当地通过首创的林业碳汇资源收储机制,按照“统一经营、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模式,组建118个毛竹股份制专业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推动分散农户的竹林资源统一折股加入村专业合作社。安吉县“两山合作社”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融资超百亿的竹产业改造升级碳汇能力提升项目集中收储,“借鸡生蛋”推动生态资源变生态资本,从而推动全县竹林经营权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农民手中竹林资源提前变现。
在林权统一收储后,构建“国企+合作社+林农”共同富裕共同体,创新构建“两入股三收益”利益联结机制,林权流转金转化为共富股本金,投资于可增值、有收益的经营性项目,林农获得林地流转租金和参与林地经营的薪金两项收入,还可与村集体按照1∶2的比例获取投资分红。同时,国企可获得融资支持,全面激活发展动能,做大做强优质资产,反哺林农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安吉已推动全县167个行政村5.1万户林农、84万余亩竹林资源入股合作社,累计吸引各类投资16.9亿元,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300万元。
“竹海IP”撬动文旅消费
“竹海荡漾处,皆是江湖。”影片《卧虎藏龙》将安吉大竹海的苍翠竹浪推向世界,也让这片1.2万亩竹海成为文旅融合的“超级IP”。如今,大竹海景区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4000间民宿、200家农家乐发展,特色农产品零售额突破2000万元。
“这里的竹林需要定期采伐和重新栽种,以保持景观优美,这项任务优先由当地村民承担。”景区负责人李洪告诉记者,景区内大多数工作岗位向当地居民开放,包括管理停车场、讲解导游和经营纪念品商店等。“目前,景区内30余名管理人员和100余名服务岗位均来自安吉本地。村民们能够直接参与景区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增强了归属感,也进一步激发了景区活力。”
游客数量的增长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许多村民将闲置的房屋改造为民宿或农家乐,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
五鹤村便是依托大竹海这块“金字招牌”赋能共富的典型之一。该村巧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我们把原本属于大竹海景区的停车场和入口处的22个商铺经营权流转回了村集体,单靠停车场收费和商铺出租,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五鹤村党总支书记马超超说。
通过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模式,大竹海不仅有效保护了安吉丰富的生态资源,还实现了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达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以此为契机,近年来,安吉县在全域范围内大力发展林地露营、林下采摘、竹林咖啡、竹林研学、竹文创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千家乡宿”“百村万帐”“乡村咖啡馆”“音乐节”等沉浸式乡村文旅矩阵,连续7年位居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让竹海成为承载“诗和远方”的优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