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收割后,秸秆如何科学还田?
近期,全省早稻进入集中收割期,早稻收割结束一周内即开始晚稻插秧。针对早稻秸秆还田茬口期短的情况,我省印发《关于做好早稻秸秆科学还田技术指导的通知》,要求加大早稻秸秆科学还田技术推广力度,保障晚稻稳产丰收。
做好收割前准备工作。早稻收割前7-10天断水排水,落干地块,使田块适宜机械作业;选用配备秸秆粉碎和抛撒装置的全喂入或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作业前,认真检查秸秆粉碎和抛撒装置的作业状态,及时更换润滑油、磨损严重的锤爪或甩刀等部件;及时关注气象预报,尽量选择无雨天收割。
强化秸秆分类处置。对于双季稻早稻秸秆,宜采用粉碎旋耕还田。对于再生稻头季秸秆,宜采用留高茬覆盖还田,留茬高度25—40厘米。对病虫害发生较严重地块的早稻秸秆,建议进行收集离田后合理利用,也可通过堆沤腐熟等方式,有效杀灭潜藏的虫卵和病菌后再还田,避免增加晚稻病虫害发生风险。
粉碎抛匀加快腐解。宜利用加装秸秆粉碎和抛撒装置的收割机,在水稻收获的同时,将秸秆就地粉碎并均匀抛撒在整个田面形成覆盖,秸秆粉碎长度小于等于10厘米,且抛撒不均匀率小于等于15%。对于再生稻,秸秆粉碎长度应小于等于5厘米,尽量减少粉碎秸秆在稻桩上的残留,避免影响再生季叶芽发育,抛撒后做到覆盖秸秆不成堆,秸秆覆盖厚度应小于等于10厘米。有条件地区可在秸秆粉碎抛散田面后,立即采用无人机喷洒或人工撒施方法施用秸秆腐熟剂加速秸秆腐解,用法用量遵照相关产品推荐值。施用腐解剂后保持田面水深度3-5厘米,水沤1-3天。也可配施沼液、鱼蛋白等有机物料促进腐解,施用时应提前堵缺关水,适当加高田埂,避免田面水外溢。
及时灭茬整地插秧。秸秆粉碎抛撒后灌浅水泡田1-3天,水深3-6厘米,再用灭茬旋耕机将稻茬和秸秆充分旋入土壤,旋耕深度需大于等于10厘米。表面秸秆残留率应小于10%。待平整沉实1-3天后,采用配备平田器的旋耕机或带滑切刀的搅浆机进行搅浆平地作业1-2遍,将稻茬和秸秆全部埋入泥中无漂浮,作业时保持田面呈“花达水”状态。继续平整沉实1天后插秧。基肥需在搅浆平地作业前施用。
落实水肥管理及科学防控。后茬晚稻水分管理遵循深水返青(抛秧田浅水回青)、薄水分蘖、蘖够晒田、深水孕穗与抽穗扬花、干湿壮籽、黄熟排干的原则。秸秆还田地块在生长期施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基肥中氮肥施用比例,由50%-60%增加至70%-80%,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再生稻再生季以及施用沼液的田块施肥量可酌情减少。还田地块草害防治应把握好两个关键期,可在插秧前结合耕整地提前封杀,也可在返青后结合施分蘖肥进行第二次除草。病害重点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白叶枯病。虫害除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外,应特别注意防控二化螟和三化螟。
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