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奏”奏响和美乡村新乐章
![]() |
![]() |
盛夏时节,走进三门县海润街道后林村,憨态可掬的“后林小栗”卡通雕塑仿佛在热情招呼着八方来客。沿路前行,屋顶咖啡的醇香、麓营小栗营地的欢闹、曼婷小院的静谧,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后林村曾因交通闭塞、产业薄弱、人口外流,面临发展困境。如今,随着“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后林村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四合院新居建设为支点,奏响农房改造、业态革新、区域联动的乡村振兴“三重奏”,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走出一条共富新路。
改观念:破除“祖宅难舍”思想桎梏
近日,在后林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堂,讨论着宅基地分配和新一批乡创项目规划。这样的场景,在拆旧改新初期却是另一番景象。“祖祖辈辈住的老房子,说拆就拆?”“拆了住哪里?新房子能有老房子方便……”彼时,质疑声不绝于耳。
面对重重阻力,村“两委”深知,唯有走进村民心里,才能解开他们的心结。于是,村里迅速建立起党员、村民代表“1+N”联系机制,29名党员与39名村民代表结对包干上门做工作,通过“晨访柴米油盐、夜谈规划政策”,最大限度争取村民理解和支持,还建立起“问题收集—现场研判—限期办结—公开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确保每一条意见都有回应、每一个问题都得到解决。
正是这样的“走心”工作法,拉近了村“两委”与村民的距离,各项工作有序推进。40余起土地纠纷在田间地头化解,50多条村民建议被落实,有效推进全村拆旧拆危工作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部门+街道+村社”三级联动机制更让政策落地有了“硬核支撑”:农业农村局投入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水利部门落地水利项目,交通局延伸“四好农村路”,累计超2000万元资金如活水般注入,为拆旧改新筑牢基石。
改住房:创新“四合院”统建模式
“以前这里挤着100多间破房,茅草棚、猪圈杂乱无章,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海润街道后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咸全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后林村以“腾笼换鸟”的思路推进连片拆建,拆除老旧房屋后,20余户村民被集中安置到村口新区,16亩宝贵的土地被释放出来。
在土地利用上,后林村有着长远且精细的规划:4亩土地用于打造“后林小栗”景观带,千年古樟群落经过修复,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4亩建设乡创产业集聚区,吸引了众多新兴业态入驻;8亩预留为未来发展用地……
新居的设计也别具匠心。四合院新居单户占地面积92平方米,较传统立地式住宅减少8%,但通过共享庭院的设计,使用率提升了15%。在建设成本上,通过集中建设,单套建房成本较农户自建节省10万元,20栋四合院累计节约资金超200万元。
“统建不仅可以省钱,还带小庭院,能在里面种些花草和蔬菜,闲暇时坐在院子里,喝喝茶、晒晒太阳,感觉很惬意。”村民陈三亮说。
改业态:培育“乡创+”产业集群
午后的“曼婷茶室”,茶香四溢。“80后”主理人王婷婷一边冲泡着本地特色黄茶,一边在线上对接游客。王婷婷说:“走过很多地方,但最牵挂的还是外婆家的这片土地。”在曼婷小院,游客可以自助烧烤、围炉煮茶,还能体验陶艺制作、染布等手工活动,感受浓浓的乡愁与文艺气息。
不远处,由老旧牛棚改造而成的“屋顶咖啡”同样人气爆棚。怀揣梦想在夜市移动摊点经营柠檬茶的“90后”赖家姐妹,通过驻村干部的牵线搭桥来到后林村。“街道和村里给我们半年的免租期,还帮我们完成了基础装修,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主理人赖俏俏说。
免租金、装修、水电,包审批、培训等的“3免3包”政策成了招才引智的“金招牌”,吸引了20余名返乡青年创业,带来国风奶茶、文创市集等业态,也带动土蜂蜜、黄桃年销售额超30万元。
“后林村农文旅深度融合项目落地后,村集体年获20万元租金加上10%分红,完全运营后年收入将破200万元。”后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杜硕表示,他们与周边5个村联合推出的“古村探秘—畲乡风情—田园采摘”跨村旅游线路,更是形成了“单村突破、集群共富”的格局。
“我们将继续深挖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让村民能够享受更多的发展红利。”杜硕信心满满地说。
泮素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