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式”服务鼓起农户“钱袋子”
临海现代化农事服务促共富纪事
![]() |
育秧流水线 |
![]() |
临海市千植林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加工的大米 |
![]() |
杨梅智能分选包装流水线 |
![]() |
西兰花育苗 |
□本报记者 丁佳味 文/摄
三夏时节,踏入临海乡野,目之所及,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新气象。近年来,临海市聚焦现代化农事服务改革,通过科学布局站点网络、集成服务功能、强化产业配套,农事服务覆盖率已达84%,年服务面积突破90万亩次,累计惠及农户38万人次。近日,记者深入临海多个农事服务中心,探寻其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密码。
构建服务矩阵 提升产业质效
走进临海市国丰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新建成的育秧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晚稻育秧场景。全程自动化育秧流水线和机械臂高效运转,精准地完成一道道育秧工序。“过去,人工育秧效率低下,如今,借助这套先进设备,每日培育秧苗可满足1000亩稻田需求,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而且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中心负责人江超满脸自豪地介绍。
随着农业“双强”行动的推进,临海市不仅对购置先进农机设备的主体给予资金补贴,还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国丰育秧中心正是在此背景下成功实现育秧环节的智能化升级。
在烘干环节,国丰农事服务中心同样表现出色。中心新增了10台烘干机,目前保有量已达20台,有效解决了农户稻谷晾晒难题。“以往,农户生产的稻谷需要自然晾干,一旦遭遇阴雨天气,极易受潮发霉,损失惨重。如今,新增的现代化烘干设备,批次烘干能力达到352吨,可满足农户烘干稻谷的需求。”江超介绍道,中心的高效运作模式不仅辐射周边村落,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烘干的一站式服务,还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整体提升。
近年来,临海市出台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建设“4+6+50”现代化农事服务矩阵,即4个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6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以及50个示范性农事服务站点,实现水稻、西兰花、柑橘等产业全覆盖。通过矩阵的网络效应,将科技力量精准传递到农田,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1%,西兰花产业实现工厂化育苗率达65%,高效植保覆盖率达80%以上。
深耕产后加工 实现品牌增值
在临海市千植林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记者看到稻谷经过烘干、去皮、去杂、色选、抛光等多道工序后,变成一袋袋包装精美的大米,准备销往全国各地。“中心配备了临海市最先进的全自动精米加工和包装成套生产流水线,只需要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可日产大米100吨,还配备了冷库用于保鲜储存。目前黄岩那边送来加工的大米订单火爆,市场反响极佳。”负责人朱崇敏说道。
“通过谷物分选机,我们能精准地将大米筛选至粮站收购标准,让农户的稻谷实现价值最大化。”朱崇敏说,千植林农事服务中心不仅致力于打造从稻谷到优质大米的全链条精细加工服务,还为当地及周边县市的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烘、销等全链条水稻农事服务,全年作业服务面积达10万亩次,年加工稻米达1万吨,产值超5000万元。
农户老李是千植林农事服务中心的长期合作伙伴,他算了一笔账:“以前自家简单加工的大米,品质参差不齐,价格上不去。现在交给农事服务中心,从烘干到加工、包装,全部实现自动化,产出的大米卖相好、口感佳,价格比以前卖的还高,还可以直接把稻谷卖给服务中心,不愁销路。”据了解,千植林农事服务中心还通过错峰销售和品牌打造,进一步提升了大米的市场竞争力,其生产的“千植林优质米”“清泉一号”等品牌大米每公斤可增值1.8-3.2元。
在农事服务矩阵的联动下,临海市精细加工的理念已渗透到多个特色产业。小玩子农事服务站在刚刚过去的杨梅产销季,创新实践尤为亮眼,其引进的台州市首台杨梅智能分选包装流水线,能通过称重、糖度检测、色选等模块精准分级,效率是人工的3倍以上。“不同等级的杨梅价格差距大,大果收购价能到60元每公斤。”服务站负责人王玲见介绍,他们还组建直播团队拓展销路,旺季日均销量超万斤,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亩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拓展多元功能 促进融合增收
走进临海市盛绿农事服务站的西兰花智能数字玻璃温室育苗中心,清新绿意裹挟着湿润空气扑面而来。恒温恒湿的大棚里,一排排穴盘内,西兰花种子刚破土而出,嫩绿子叶舒展,自动化喷淋系统正规律补水。“这是去年新建的工厂化育苗温室,集成西兰花设施育苗精准控制技术,配套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预警系统等,实现常年育苗。”服务站负责人陈学仇介绍,“以前6个工人每天干10小时,现在1个人就能搞定。”说话间,他的手机不断弹出消息,种植户的预定单已排到9月。
育苗车间中控室的大屏幕上,各项数据实时更新,技术员在手机上就能调整参数。陈学仇指着曲线说:“前期台风来袭,棚内温湿度纹丝不动,幼苗没受影响,长势很好。后期若遇灾害,我们也能及时补苗。”目前,这里育苗能力达512万株,可满足1300亩种植需求。
去年临海市牵头制定并发布了西兰花工厂化育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临海市盛绿农事服务站作为主要征求意见和推广单位,深度参与其中。“有了统一标准,从种子筛选、基质配比,到育苗环境把控、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更加规范,不仅可提升种苗质量,实现西兰花种植效益最大化,又能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陈学仇表示。
近年来,该服务站与省内科研院所合作,筛选抗逆品种、调配复合基质、运用光周期调控技术,培育的秧苗抗病性显著提升。陈学仇算起细账:“工厂化育苗成活率达95%,还可以提前移栽,延长采收期。现在我们按订单育苗,统一配送和指导移栽,单育苗这一项,就能帮农户每亩省下150元成本。”正在大棚务工的种植户朱师傅接过话头,“以前自己育苗,雨天烂根是常事。现在服务站统一育苗,我家5亩地全订了他们的苗,在这儿打工每天还能赚200多元,啥风险都不用担。”
“我们将西兰花产业列为‘一产(业)一策’的重点扶持对象,不仅对育苗中心建设给予30%的资金补贴,还把工厂化育苗率纳入农事服务考核体系。”临海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政策扶持下,农事服务的服务链条正不断延伸。临海农事服务体系已提前布局产后服务:育苗中心与6个产销合作社共建冷链网络,和多个种植户签订采收合作协议。“等丰收时,农户采收的西兰花,可通过我们的服务网络直供加工厂,茎叶废料也能集中处理。”陈学仇说。如今,临海市西兰花工厂化育苗已带动50%以上的种植户实现亩均节本增收150-300元。
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再到多元功能的拓展,临海市现代化农事服务矩阵,犹如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将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有机整合,持续释放强大能量,推动临海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