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6 2025-07-121 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论坛

文成:聚焦高山“小种苗” 育出共富“大产业”

  文成县通过放大“浙江第一大高山台地”优势,坚定实施“五山联动”发展战略,聚焦果蔬育苗、菌种培育、渔苗养殖等高山育苗板块,深化“政、企、农”三方联动机制,推动高山育苗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政府搭台,描绘高山育苗产业发展蓝图。一是加大招引力度。连续5年高规格召开文成县农业投资洽谈会,紧盯育种育苗龙头企业,成功招引种苗类项目10个,总投资9.5亿元,先后落地鲁泽农业示范园、四维生态全人工光垂直农场、渔业种苗繁育中心、食用菌智能化生产及稻菌融合示范等现代种苗繁育项目。目前已实现年产番茄、草莓等果蔬苗1.3亿株;年制作黑木耳、红托竹荪、赤松茸等菌棒600万棒。二是深化科技合作。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成立浙江大学文成大健康产业联合研究中心,创成国家级山药科技小院、杨梅科技小院,成立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实施“文成糯米山药选育留种工程”,筛选优质品种4个,其中“文糯1号”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文成“金玉甜6号”攻关田创造“浙江农业之最”夏甜玉米最高亩产和百亩方最高亩产纪录。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利用区域协调、农业“双强”、乡村产业发展、专项债等政策资金,加大高山育苗项目的资金扶持,全县已整合配套资金1.12亿元。如桂山乡撬动整合各类资金6151万元用于育苗项目发展,建成桂山育苗植物工厂。

  企业主导,激活高山育苗产业内生动力。一是推行育苗工厂化。通过在可控环境下进行种苗繁育,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的种苗培育,有效提高种苗品质。截至目前,已落地建成工厂化育苗项目5个,育苗存活率、壮苗率分别达95%和98%。其中鲁泽数字农业示范园一期已建成投用数字化大棚3.9万平方米,建有华东最大单体数字玻璃温室,面积达1万平方米,年育苗能力达到4000万株。二是推行设备智能化。通过更新智能化温室大棚、自动滴灌设备等设施设备,以及搭建数字农业管理平台、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等,大力推动种苗产业智能化发展,使育苗周期较传统育苗缩短10天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提高4倍以上,生产效益提高35%以上。三是推行品种新优化。聚焦山区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将种苗研发和推广示范充分结合,全面开展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示范,有效提升高山种业产业化水平。如鲁泽农业示范园拥有种质资源1300余种,其中番茄种质资源78种,番茄新品种“嘉红-100”入选2024年“浙江十大优秀番茄新品种”,市场售价达136元/公斤。

  农民参与,打造高山育苗产业共富样板。一是实现“家门口”学技。探索农民技能培训新模式,打造本土技能人才队伍。聘请技术专家、企业代表、种养大户等担任“共富顾问”,根据企业需求,实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内容涵盖嫁接育苗、菌棒制作、苔藓栽培和电商直播等。如桂山乡以当地育苗植物工厂为抓手,打造本地蔬菜种苗嫁接队伍,形成了百余名农户参与的嫁接团队和一支12人的专业女子嫁接队伍。二是实现“家门口”就业。将本地优势育苗产业与灵活劳动力相结合,建立“共富工坊”,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如铜铃山镇组织辖区内8个村打造“石门共富工坊”,带领村民开展黑木耳、红托竹荪等菌棒的制作、加工和销售,带动周边400余名农户参与就业,并率全县之先将黑木耳出口至西班牙。三是实现“家门口”增收。在育苗产业的基础上推广股份制乡村产业联合体模式,鼓励村集体、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育苗产业项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盘活各类闲置资源,以股金、租金、薪金等形式,带领群众搭上“致富快车”。预计到2026年,全县种苗产业年收入超3亿元,带动农户增收约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