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道地药材育出共富“种子”
![]() |
□见习记者 张枥元
盛夏时节,在磐安县新渥街道的“药—稻”轮作田里,嫩绿的水稻秧苗随风摇曳。“冬天种药材,夏天种粮食,土地不闲置。我的5亩地,光药材收入就有8万元,浙贝母采收后,紧接着种水稻。”种植户陈军高兴地对记者说。
“药—稻”轮作,是磐安县依托中药材产业破解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前不久,磐安县成功跻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为当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江南药镇”的“浙八味”特产市场,经营户正忙着将一箱箱浙贝母发往全国各地。“全国每10株浙贝母,8株从这里走向市场。”“浙八味”特产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磐安县共有注册中药材经营单位4500多家,临时购销户3200多户。“浙八味”特产市场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90%以上的浙产道地药材从这里走向海内外。2024年,“浙八味”特产市场获评“中国商品功勋市场”,交易额突破80亿元,成为磐安产业共富的强劲引擎。
“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中药材是农户增收的重要产业。”磐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连续实施五轮产业振兴行动,将中药材作为“一县一业”全力培育。如今,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10万亩,辐射带动周边种植30万亩,6.8万从业者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产值突破96亿元。
作为山区县,磐安县也存在着山区海岛县普遍面临的集约化不足、加工短板等问题。“磐安拥有全国唯一的省级中药产业大脑,以科技为突破口,我们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磐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磐安中药产业大脑指挥中心,大屏实时显示着全县10万余亩中药材种植地块、4.8万余户种植户、主要中药生产企业的数据信息。“中药产业大脑是一个依托区块链建成的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设立了全景分析、浙中药监管、浙药通、金融服务等7个场景,可为药农、药商、药企提供种植环境、生产加工、质检、仓储销售等数据分析和检测预警。”磐安中药产业大脑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磐安,科技创新贯穿品种选育、加工生产等全链条。以前,新鲜药材常被外地商贩压价收购,如今情况大不相同。“现在就地加工,价格翻倍!”该县冷水镇药材种植户张大姐感慨道。在冷水镇共享加工中心,20台智能化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全县已建成20个共享加工点,日处理鲜药材1200吨,首创的“六统一+可溯源”模式推广至全国20余个省,成为全国中药材加工领域的典范。同时,通过建立国家级种质资源库,磐安县联合院士团队选育出“浙贝1号”等6个新品种,良种覆盖率高达81%,让传统中药材种植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转变,带动亩均收益突破2万元。
走进磐安县“江南药镇”的药文化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药香。“这道石斛老鸭煲用的是GAP认证药材。”在“磐五味”药膳馆,服务员向游客讲解。依托17届药博会打造的“磐五味”品牌价值达12亿元,开发药膳产品200余款,“中药材+康养旅游”新业态带动全县农家乐年收入4.1亿元,成为磐安产业融合的亮点。不仅是“江南药镇”,磐安创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动全县14个3A级景区、188个景区村,形成了“种药—加工—康旅”全产业链。2024年,磐安县吸引游客306万人次,农家乐收入达4.1亿元。
在磐安,中药材产业成为了一项共富产业。在仁川镇百杖新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参与黄精种植加工。“去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村民分红5万元,比外出打工强。”百杖新村党支部委员杨杰告诉记者。冷水镇农户陈美芳还在共享车间实现了就业。“在加工点做切片工作,每月能挣6000元。”陈美芳说。磐安县类似岗位超1.8万个,带动二三产业就业占比达39%。
“我们让每一株道地药材都成为共富‘种子’。未来,磐安县将继续深耕中药材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为山区海岛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磐安经验’。”磐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