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5-06-281 2025年06月2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智慧农业引领区有“智”更有“质”

  □本报记者 高晓晓

  6月27日,全省智慧农业引领区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乘“数”而上,有“智”更有“质”,作为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浙江将智慧农业建设作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以新基建、新产业链、新要素推动形成示范引领新态势。

  AI新基建呈现燎原之势。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孕育着农业生产力水平跃升的重大机遇。当人工智能与农业碰撞,AI算法赋予农业自主分析与预测能力,自此,农业实现从锄头到手机的关键跃迁,迈入无人化、智能化生产时代。位于江山市的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华欣湖羊生态示范园,利用AI及VI(视觉识别)技术对养殖场的羊只进行异常行为监测预警,大幅提高了羔羊成活率;湖州南浔开展无人机遥感监测作业,不仅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15%以上,亩均投入成本减少10%至20%,年均增产粮食约5000吨。一大批“AI+设施农业”“低空+AI+农业”等应用场景正熟化落地。

  数字全产业链开启更多可能。数字机器人和装备赋能全产业链建设,带来更多可能。在位于海宁市的浙江华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智慧科技园,单台机器人16分钟可完成8250瓶食用菌码垛,较传统机械手效率提高约66%。同样是智能机器设备,在浙江凤集食品有限公司的蛋鸡产业园当起了鸡舍“管家”。鸡舍采用9层叠式智能养殖设备,配备自动化喂料航车、集蛋输送带及粪污处理系统,实现1人管理10万羽蛋鸡;智慧管理平台还能自动调节温湿度,保障蛋鸡健康。全产业链还与“浙农码”有机融合,打通“人、地、物、财、事”的关联通码,累计赋码用码量超6.4亿次,有力提升区域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如安吉白茶运用“浙农码”,实现全产业链溯源管理,干茶售价提高100元/斤,品牌价值提升近10亿元。

  数字经济新蓝图加速构建。发展智慧农业是一个长期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更多要素的融合和加入。浙江加强顶层设计,勾勒农业数字经济蓝图,搭建发展的“四梁八柱”:印发智慧农业“百千”工程、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绘制两个“五年规划”施工图,出台未来农场、数字农业工厂、数字渔场等一系列省级建设标准,建立“财政资金+企业投入+社会资本”的联动支持机制……

  蓝图落地,关键靠人。在衢州市淘谷居生态农业基地智能温室大棚内,一台AI巡检机器人正在蓝莓丛中穿梭,将搜集的数据形成产量和病虫害地图传至后台。基地负责人饶胜男通过数据地图可精确调控蓝莓产量、用工和病虫害防控措施。当前,浙江加快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引育乡村数字化人才和乡村电商促富人才,支持入乡青年围绕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业创新。

  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是使命、也是重任。只要把握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机遇,让数字成为农民的“生产资料”,人工智能成为农业生产的“智慧大脑”,智能装备成为农事作业的“常用工具”,有“智”更有“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