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耕”新绘丰年
□本报记者 高晓晓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春耕备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成,更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春光好、生产忙,眼下,之江大地处处涌动着春耕备耕的热潮,勾勒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仲春图。
开启AI农耕。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尖兵,AI农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农业生产。从无人插秧机到智能灌溉,从无人机巡田到病虫害预警,AI技术贯穿春耕备耕的每一个环节。借助大数据与智能算法,农民能更精确地掌握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实现科学高效决策、精准精细管理。近年来,浙江聚焦种业、耕地、农机等关键领域,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推出一批“硬核”成果。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攻关,在全球率先实现量产,2024年鲜茧产能占全省比重超80%;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领衔生物育种技术攻关,创制了我国首个抗虫玉米和首个抗虫大豆品种……
完善“政策包”。政策是推动粮食生产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力度,以更多“干货”保障种粮收益,推动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今年在继续实施粮油规模种植补贴、订单良种奖励、种粮大户贷款贴息、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的基础上,全省各地普遍加大对水稻机插的补贴倾斜力度。温州市瓯海区实行50元/亩的机插普惠政策,将插秧机等购置补贴提高至80%;鹿城区对参与作业的插秧机,给予每年每台2000元补助等。武义县则通过“摊费入盘”的方式鼓励水稻机插,给予种植户5—9元/盘的补贴,对储备秧给予4—6元/盘的补贴,既保证财政资金落到实处,降低育秧成本,又提高农户机插积极性,保障育秧中心的秧苗销路。
升级“新服务”。农技服务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浙江推行“产业+团队+项目+示范基地”的实用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打通农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目前,浙江三级联动共组建农业科技产业技术团队100余个、会集专家6000余名,联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1.6万余名,推广水稻叠盘出苗、肉禽叠层高效笼养、水产陆基圆筒养殖等高产技术,每年发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各100个以上。服务的升级,持续推动种养业生产方式变革,推进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三化联动”发展,实现亩均产出效益提高3—5倍,劳动力强度降低90%以上。
AI农耕、“政策包”“新服务”等多元素的深度融合,为粮食生产带来更多澎湃动力和“活水”。三方联动,互促共融,推动浙江粮食生产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