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要突出“乡土味”
□本报记者 李松
眼下,又到踏青赏花时节,广袤田野上迎春绽放的梅花、油菜花、桃花、李花等,招来一拨又一拨赏花人,乡村旅游再迎旺季。
安逸闲适的乡土慢生活历来是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近年来,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和美乡村遍布之江大地,“诗与远方”触手可及,去乡村体验田园生活、感受独特魅力,成为备受大众青睐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唯有突出“乡土味”,做好“土”文章,才能始终保持勃勃生机。
乡村旅游要留住纯正“乡土气”。绵延不绝的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烙印。唯有乡村,才能保留这些珍贵的农耕文明记忆。在浙江,很多古村落以极具古韵的建筑风格、富有乡土气息的民俗农事活动以及精巧绝伦的手工艺作为卖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炊烟袅袅、男耕女织、土灶下厨……充满生活气息的农家场景让游客亲身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钓龙虾、采鲜果、挖竹笋......充满田间情趣的游玩活动让游客重新唤醒记忆中的乡土情感。这些是城市里体验不到的,正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打造乡村旅游“网红”点,要突出富有当地特色的“本土味”。“天下乡村千千万,过节凭啥来我家?”这是每个地方发展乡村旅游面对的首要问题。唯有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才能找到解开谜题的“金钥匙”。随着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兴起,凸显当地特色的民俗表演、“非遗”手工艺、土特产、传统小吃等农耕文化符号得以实现指数级传播,迅速形成“网红效应”,从而催生出大量独具韵味的乡村旅游品牌。像象山的中国开渔节、景宁的畲乡“三月三”这样的“IP”爆款,可谓层出不穷。
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要依靠“乡土味”与现代消费理念的碰撞融合。眼下,“村晚”“村跑”“村BA”等“村字号”文体活动频上热搜,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追捧。咖啡馆、图书馆、博物馆纷纷开进乡村,吸引游客打卡拍照。这些新业态的火热“出圈”,正是出于乡村“土”元素与新时代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巧妙结合。在富有“土”味的乡村创新搭建现代消费场景,让游客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和体验。以“村晚”发源地——丽水为例,该市深挖“村晚”的乡土内涵,每年1.1万名农民自创节目,组织100多台特色晚会,带动相关产业“红利”超15亿元的“村晚”品牌效应。
乡村旅游,一头连着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一头连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土味”是乡村旅游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只有念好“土”字诀,才能让乡村旅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让氤氲着烟火气和文化味的和美乡村更加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