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3 2025-02-221 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3版:要闻

沃野春潮涌 农机“绘”新图

各地全力以赴提升水稻机插率

  瑞安早稻插秧作业。(资料照片)

  无人驾驶高速插秧机。(资料照片)

  武义县农民积极备育水稻秧苗。(资料照片)

  之江大地,春耕备耕工作正有序展开。根据近日召开的全省水稻机插现场推进会要求,今年水稻机插率要实现大突破。为实现这个目标,各地正奋力推进。

  温州:出台政策,集成技术,

  全力提升水稻机插水平

  近年来,温州市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出台机插扶持政策,集成推广机械化育秧和机插种植技术,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截至2024年,全市水稻机插面积达78.15万亩,机插率60.87%,其中,苍南、乐清、瑞安等地机插率均超70%,苍南达78.41%。温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计划到2025年,水稻机插面积增至86.13万亩,机插率达67%;2027年机插率达73%;2029年稳定在80%。

  聚焦服务能力,构建机插体系。围绕“育秧中心+社会化服务”模式,温州市全力打造机插服务体系。全市共建成粮油类农事服务中心23个,设立育秧集中点352个,其中育秧中心和基地66个,配备育秧流水线362条(套),2024年集中育秧面积达69.5万亩,有效保障秧苗供应需求;同时,投入插秧机1650余台,组织1730余名机手作业,有力推动机插作业高效开展。

  强化政策引领,激发机插活力。温州市统筹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强化扶持。乐清市针对连作晚稻机插给予30.72元/亩补贴;苍南县对安装北斗设备终端、机插种植面积合计达到500亩以上的主体给予补贴;龙港市对育秧基质补40%、硬质秧盘补2.5元/只,并对年服务500亩以上且辐射散户100亩的主体给予秧苗2元/盘补贴;瓯海区实行50元/亩的机插普惠政策,将插秧机等购置补贴提高至80%;鹿城区对参与作业的插秧机,给予每年每台2000元补助等,政策加持激发了机插热情。

  驱动装备升级,提升机插质效。温州市推进装备升级,利用新机购置补贴和老旧机具报废补偿政策,引进先进设备,2024年新增插秧机468台,增加41.4%;在瓯海等地开展丘陵山区机插试验,推广四行步行式插秧机,为提升机械化水平奠定基础;坚持“改地适机”与“改机适地”相结合,在文成、泰顺等地开展宜机化改造2600余亩,为机插作业创造条件。

  嘉兴:强化能力,狠抓服务,奋起追赶水稻机插率

  嘉兴作为“浙北粮仓、鱼米之乡”,水稻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但水稻机插水平有待提高。嘉兴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采取有力举措,奋起直追,力争今年新增机插面积22万亩,提高17个百分点,机插率达到50%以上。

  补足短板,提升育秧能力。结合农业“双强”项目建设和农事服务中心星级评定工作,嘉兴市加快在建已建农事服务中心育秧能力的扩容提升,确保2024年新建扩建的9个工厂化、集中式育秧中心尽早投入使用,及时补足育秧能力短板。

  用好政策,更新机插装备。嘉兴市依托农业“两新”超长期国债和农机购机补贴等政策,重点加大育秧、机插装备报废更新和新增购置设备的动员引导力度。根据摸底调查,2025年全市计划购置育秧流水线12套、秧盘100余万只、插秧机100余台。 

  强化培训,招引机插人才。举办种粮大户动员培训班,围绕水稻育秧、机插等环节开展技能人才培育;同时,利用濮院、洪合羊毛衫市场淡季窗口期,对接云南、四川等地务工人员中的专业机手,解决机手短缺问题。

  武义:迎难而上,补齐短板,争创丘陵山区水稻机插样板

  “武义作为山区丘陵县,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存在先天性的短板制约。本世纪初,我县水稻机插率基本为零。20年来,武义以试点工厂化育秧为切入点,全力破解‘育秧技术掌握难,落实资金补助难,三包服务到位难’三大水稻机插推广关键问题,推动‘秧苗’‘农机’两大关键要素在时间、空间维度的腾挪重组和高效利用。”武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2024年,该县水稻实际种植面积8.41万亩,水稻机插面积7.61万亩,水稻机插率突破90%。

  武义县高度重视育秧体系建设在推广水稻机插技术中的关键作用,以开创性的“工厂化集中育(供)秧模式”破题,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辐射全域、功能完善的育秧体系。

  创设工厂化育秧模式。2007年,武义县统筹整合财政资金700余万元,在王宅镇仁村承包土地120余亩,开创性打造全省首个工厂化集中育供秧基地——武义县现代粮食合作社,解决了水稻机插育秧难的“卡脖子”问题。基地建成当年,实现工厂化育秧4.4万盘,试点机插面积近千亩,实现武义水稻机插“零”的突破。

  制定全流程育秧标准。武义深入开展叠盘暗出苗育秧技术本地化实践研究,迭代完善种子筛选、基质调配、浸种催芽等关键技术环节的工厂化育秧操作规范。通过精准控制育秧环境,落实最严格的操作标准和操作流程,有效提高秧苗出苗率和整齐度,实现育秧标准化、规范化。

  构建全域育(供)秧体系。武义以粮食生产重点乡镇为核心,先后建成工厂化育供秧基地5个,各育秧基地按照计划培育标准化秧苗,保障全县机插秧苗供应。2024年,全县6个育秧基地实现水稻工厂化育秧282万盘,供秧面积达8万余亩,基本满足全县机插供秧需求。接下来,计划再建万亩育供秧基地,年供秧能力突破10万亩。

  本报记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