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乡愁,何以拨动千万心弦?
□本报记者 沈璐兰
今年春节,一首由来自泰顺的年轻音乐人林晨阳创作的《茶花开了》亮相央视节目《团圆年·家乡味——中国人的年夜饭》,用质朴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将泰顺的茶花梯田唱进了千万人的心里。
这并不是《茶花开了》第一次勾起大众深藏在DNA里的缠绵乡愁。这首从泰顺乡土间生长出来的歌曲,上线仅5天,全网播放量就超3亿多,网友纷纷评论: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开始回归自己的根。诚如所言,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首乡土气息浓厚的民谣能脱颖而出,并成为现象级的热门单曲,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浙江乡村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时代感。
“浙”里山水是乡土记忆里的精神原乡。“那茶花 一簇簇开在那片梯田下”,《茶花开了》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泰顺这片土地,歌词中描绘的童年场景取材于“中国美丽茶园”——泰顺县仕阳镇万排茶园。创作者将儿时在茶花梯田间嬉戏的记忆、祖辈耕作的身影、乡邻间的温情融入歌词之中,由此打开听众内心深处的“记忆之门”,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网易云音乐平台的数据显示,《茶花开了》的收藏用户中近七成生于千禧年后,这种代际跨越的文化共鸣,可以理解为当代年轻人对精神原乡的追求。从《茶花开了》走红揭示的文化现象来看,越来越多含有乡土元素的歌曲正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一种名为“治愈”的“精神符号”。可以说,这种乡愁的唤醒,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更是对乡土文化传承的一种呼唤,也恰恰证明了乡土文化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文化传承需要传统与现代交汇融合。《茶花开了》的歌词更像一部微缩的浙江农耕文明史诗,创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最初创作《茶花开了》时,就渴望将浙江传统民歌《采茶舞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在保留乡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泰顺为例,《茶花开了》并不是第一次让当地风土人情“出圈”。2023年央视春晚的舞蹈《碇步桥》灵感就来源于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碇步龙”,该作品融合了江南扎染色彩,配合传统箫声和笛声,再现烟雨古韵里的曼妙舞姿,惊艳了观众。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乡土文化的创新表达显得尤为重要。从北涧桥头飘散的茶香到碇步龙舞动的节拍,泰顺在坚守与创新中构建起当代乡土文明的立体图景,这种传承方式,为乡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时代价值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从《茶花开了》“出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活力,更是一个文明体系自我更新的内生力量。这种力量,既深植于乡村发展的肌理之中,也跃动在每个文化自觉者的指尖之上,编织着属于新时代的乡土精神图谱。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而文化振兴需要展现时代价值。当前,文化认同正在重构城乡关系,以《茶花开了》为代表的文化反哺现象更是折射出城乡文化要素间的双向流动。近年来,我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IP”。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如何更好地挖掘、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将是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
期待更多青年回到家乡、扎根家乡,用现代语言讲述乡土故事,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