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典型 A05 2024-12-281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5版:典型

文章导航

强村富民拓新路

——衢州市衢江区探索助农共富新模式

  □本报记者 丁佳味 

  今年以来,衢州市衢江区深入实施“一镇一产业、一村一品”特色共富行动,创新探索“清水鱼”“跑步鸡”“寿光菜”“共富菇”“宿集化”等共富模式,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今年前三季度,该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666元,增幅8.8%。

  “寿光菜”引领新风尚

  走进衢江区高家未来农业园区的栽培大棚,可看到墙体栽培、树式栽培、滚筒栽培、潮汐式栽培等无土栽培模式。这是当地引入山东“寿光模式”,开展蔬菜全链条生产经营的一个典型。

  去年6月,衢江区正式把寿光蔬菜全链条生产经营模式引进浙江。高家未来农业园区整合周边闲置农地,配套建设分拣中心、水肥一体、道路水渠等设施,升级打造400亩高效种植园区。

  “大棚建成后,我们花了近一年时间,根据衢州的气候、湿度等条件,开展蔬菜试种验证,在相关品种种植成功后,再推荐给当地农户。”园区负责人王宾介绍,我们不仅引入寿光蔬菜全链条生产经营的模式、标准、体系,还通过标准制定、技术输出、专家培训、组团考察等形式,将寿光技术优势嫁接到衢江“3+X”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寿光—衢江”共富模式在衢江全面铺开。

  作为省级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区,衢江区高家未来农业园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将二期大棚分租给农户种植,实行分户经营,由运营公司提供“六统一”服务模式,引导农民从“产业工人”向“共富合伙人”转化。目前,已有50多个农户成为“共富合伙人”。园区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均产值将超1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40万元以上,有效解决周边农户务工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得益于“寿光模式”的加持,衢江区高家未来农业园区已成为高效、智能、安全的设施蔬菜产业综合服务基地。

  “清水鱼”塑造新动能

  “清水鱼”是衢州的一张“金名片”。近年来,衢州市依托山水资源禀赋,坚持以“衢州清水鱼”统筹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向种业“芯片”和精深加工两端转型升级,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条。

  走进衢江后溪工厂化循环水清水鱼养殖基地,一个个巨型鱼缸整齐排列,缸内成群鱼儿翻腾跃动,争相觅食。“鱼儿在桶里游泳健身,做有氧运动,是名副其实的跑步鱼。”基地负责人蔡雷军介绍道。

  好水才能养好鱼。为提高鱼的鲜活度,基地养殖用水取自二级地表水,从源头把控养殖品质。同时,生态循环水模拟活水状态,让鱼儿保持着逆流游泳的状态,使得肉质紧实,口感更好,更受市场欢迎。

  该基地集聚衢江区后溪镇下棠村、赤山口村、张村村等地资源,投资20亿元,全面引入数字化管理技术,配备养殖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等设施设备,对水质、鱼群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分析,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信息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占地少、密度高、可控性强等优点。“通过标准化、工厂化养殖,‘清水鱼’不仅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产量更是传统养殖的20倍以上。”衢州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项目一期已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预计一年可生产8万吨“清水鱼”。

  近年来,衢州区从种业研发、产品加工、品牌创建等切入,攻关核心技术,制定“清水鱼”品质等级评价标准,开发鱼子酱、休闲小鱼干等预制菜,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衢州清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共富菇”开拓新路径

  近日,在衢江区希望新村数字化食用菌共富产业园里,20多个智慧恒温菇棚里的菌菇迎来丰收,工人们正忙着采收,按级别分装打包。

  “棚里恒温恒湿,全部自动化操作,数字云平台可以精准模拟出菇要求,我们只需把所需数据信息收集起来,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22个菌菇房。”产业园负责人舒静介绍,产业园引进智能数字化系统,配备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通过数字农业云平台,可远程掌控各项生产数据,为菌菇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实现菇棚多茬采收,保证产量和品质。至今,产业园已创造临时性岗位800余个,预计带动200余户农民增收280万元。

  “第一批花菇菌棒经过工厂化栽培与管理,已采收150多公斤鲜菇。按照一个菌棒出菇1公斤计算,我这个菇房一年就有3万元利润。”希望新村党支部书记吴小刚利用闲置农房带头种起“科技菇”。

  2023年,希望新村依托云溪乡党建联建机制,联合22个村集体抱团建立“菇”事共富工坊,引进浙江衢州南孔珍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国企投资+农业主体运营+村集体入股分红+村民参与”的共富模式,以“菌棒赊种+闲置农房+保底收购”方式,带动农户打造“菌菇厂”。目前,希望新村已有9户农户利用闲置农房,栽培2.84万棒花菇,生产的菌菇全部由公司按协议价收购,预计每个种菇农户保底年收入可达3万—4万元。

  发展乡村“土特产”,关键是把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近年来,衢江区不断夯实“共富菇”产业基础,提升产业能级,探索共富模式,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实施联片式经营、抱团式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优化食用菌产业布局,不断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强村富民发展优势,持续打造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新引擎,真正实现乡村靠‘土’而起、靠‘特’而兴、靠‘产’而富。”衢江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衢江区食用菌总产量5935吨,总产值5850万元,比上年增长4.13%,带动该区300余户农户增收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