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化沃土 共奏振兴新曲
□本报记者 高晓晓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出了明确要求。一直以来,乡村文化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情怀,积淀着悠长的乡村记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哺育和支撑起流光溢彩的乡村图景。
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根脉和载体。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历史长河中,浙江孕育了“群星闪耀”的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列全国第一。目前,我省共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205项,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7项,居全国首位。如何用活用“火”农遗IP?浙江打出保护与利用的组合拳,解码农遗文化基因,擦亮“农遗良品”品牌,培育茶叶、蚕桑、食用菌等烙有浙江传统文化印记的十大农业历史经典特色产品,建成百条产值超10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庆元县创新发展林-菇共育系统,全县香菇年交易额超26亿元,交易量占全国干菇生产总量的20%以上,带动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达50亿元。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带动旅游和土特产销售1亿元。今年以来,浙江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037.6亿元,带动425.1万人就业,人均增收1.8万元。
今年11月,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该村利用青瓷文化等资源,创新文旅IP,与周边6个乡镇22个村组建旅游联盟,以项目共建、产业共营、资源共享打造文旅大IP,从“一村富”迈向“村村富”,文旅融合发展为村庄发展注入活力。加上之前入选的余村、下姜村,我省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数量最多的省份。
这些年,乡村掀起研学热。武义县王宅镇依托“花、茶、山、水”资源打造200多亩花海景观,构建自然教育研学课程体系,累计吸引游客约300万人次,营收超5000万元。(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眼下,各地越来越注重挖掘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促进乡村农文旅跨界融合。2023年,全省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71亿元。今年以来,我省优选完善119条“浙里田园”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4个,累计创建景区村1.15万余个。与之同步的,是创意文化、艺术文化、数字文化下乡,利用传统手工艺、民间传统艺术等农村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文创产业。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乡生产的竹笛,占全球竹笛市场的80%以上,年总产值3.5亿元。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深挖农民画历史,带动瓷画碗窑、诗画余西、书画后坞等9个村庄抱团发展,实现由卖画到卖文创、卖版权、卖风景、卖旅游,农民画相关产业产值达2000多万元。
文化振兴,大地流彩,乡约浙里,诗画江南,打开了浙江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通道。
2个月前在淳安启动的全省首届“村跑”让人至今难忘。“通过这种‘乡野村味’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融入乡村。”浙江省农创客跑团团长汤帅亮回味当时的场景时说。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各地借助传统节日、民间节庆、农民丰收节等,举办“村跑”“村晚”“村超”“村BA”、农民运动会、乡村音乐节等特色活动不胜枚举,“跟着节气游乡村”“跟着赛事去旅行”频频“出圈”。目前,全省累计组织“村BA”赛事超7000场次,3万余名农民篮球运动员参赛;超10万人参与“村跑”,农民参跑比例超70%。随着“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的推进和文化特派员的扎根,各地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村阅读季活动,让农民畅游知识海洋;“我们的村歌”选拔,唱响农民自己的歌;乡村老年夜校,专业老师教授声乐、舞蹈……
乡村宴请吹起文明新风。今年,桐乡市打造了宴席“瘦身菜单”,菜品采用平价食材或农户自产的应季蔬菜为主,酒水以自酿米酒、平价白酒及饮料等为主。“伴手礼也从‘十大件’限定烟、糕、饼、糖等‘四小件’,大大减少了开支。”今年桐乡市农村节俭办酒累计1500余场,节约开支6000余万元,农户宴请花费平均减少40%,其中婚宴开支最高节约10万余元。
这是我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的生动剪影。当前,我省开展乡风文明宣传月活动,推广移风易俗“浙十条”和婚丧嫁娶“流程规约制、标准菜单制、金牌厨师制、礼堂准入制”等管理机制,开展“万村善治”工程,累计建成省级善治村10530个,诸暨市枫源村等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研学基地(全国仅六家),促进乡村文明风貌全面提升。
“要以文铸魂、以文强农、以文兴村、以文育人,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有力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塑形铸魂,提神增值,促进共同富裕走深走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