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0后”的她遇见800年古村……
![]() |
![]() |
![]() |
![]() |
□本报记者 杨怡
泰顺县中北部,有一个名叫徐岙底的古村落,走过了800多年的悠悠岁月,却依旧保留着原生态的模样。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溪水长流。
近年来,小山村通过挖掘乌衣红粬、提线木偶等非遗文化,策划“跟着节气去乡村”“宿游山野生活节”等活动,成为一个年均吸引万余家庭游玩的“新起之秀”。
而这番蜕变,与一位“80后”女孩息息相关。
遇见徐岙底
这位与古村徐岙底息息相关的“80”后女孩,名叫谢怿雪,曾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律师。2014年,她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转型,成为一名返乡逐梦的农创客。基于对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理想乡村生活的追寻,创立了乡土文化传播与乡村产业孵化品牌“墟里”。
“萌发返乡的念头是因为在欧洲游学的经历,让乡村成为大家寻找美好的归宿,是创办‘墟里’的初心。”谢怿雪告诉记者,在来徐岙底之前,她在自己家乡永嘉县一个偏僻的村里给自己安了一个家,无关商业,只按自己的喜好和设想打造了“墟里”第一家民宿“墟里壹号”。
让谢怿雪意外的是,仅仅一年多,“墟里壹号”便收回了成本。随后,伴着“墟里”项目的逐步发展,她的愿景和目标也越来越清晰——把乡村还给生活。
然而,前期项目更偏向于商业性质的民宿,其规模局限了她对于乡村生活的更多美好蓝图。直到2018年初徐岙底的出现,让谢怿雪心中的乡村蓝图有了承载之地。
遇到徐岙底之前,谢怿雪看了上百个类似的古村落,却未能给她会心一击。“来到徐岙底村是跳过了一切理性的计算,否则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她说,徐岙底古村形态完整,农田有人耕种,传统习俗依然保持,且翻过一座桥便是筱村镇,给人一种大隐于市而不被打扰的美,自己也正是因此被打动。
2018年4月,墟里团队以乡村运营商的身份进驻徐岙底,开创性地提出“从传统村落到共益社区”的开发理念,以“古村空间改造焕新-社区人口结构重组-新经济体培育共生”为三部曲,重构立足当下与面向未来的新型乡村共同体计划。
6年来,谢怿雪与团队在古村分期建设“墟里”乡舍、乡土餐厅等项目,并以保持古村原有形态作为所有发展的首要前提。“墟里团队进驻后,住在这里的村民没有搬迁,反而通过修缮,为他们提供了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保持古村的烟火气,谢怿雪索性将整个团队迁到了村里,在这里办公、居住。
“红地起乌衣”
古村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对特色产业与文化的挖掘、创新。因此,谢怿雪入驻徐岙底做的第一件事,便带领团队调研村内的产业情况。“如果用颜色来形容徐岙底,那大概就是乌与红。”谢怿雪笑言。
据她介绍,历史上的徐岙底以红粬制作而闻名浙闽一带,但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村内近千年历史的乌衣红粬,直到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米变成红粬,要经过浸泡、蒸炊、铺晾、加醇头和粬娘、发酵、浸水、站窑、出窑、晾晒等多道工序,在这些工序中,站窑是米涅槃为红粬的成果显现环节:饭粒表层的黑粬酶粬种开始长出菌丝,由灰白色变成黑色,即“红地起乌衣”,这些工序全部做完需要7天左右。
“团队在调研时除了乌衣红粬,发现村内还有提线木偶、禳神节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谢怿雪说,创造和输出乡村价值,挖掘和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讲好和传播乡村故事,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来到徐岙底,当务之急就是对徐岙底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随后,她与团队积极投身于复苏红粬技艺,依托当地“红粬小镇”定位,突出提线木偶、乌衣红粬制作、禳神节三项非遗传承技艺的挖掘和提升,实现保护开发利用良性循环。
2019年,村里的“红粬展馆”开馆,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筱村“乌衣红粬”再现于人们眼前。“徐岙底共益社区吸引了上海、江苏、福建等多地客人,‘乌衣红粬’传统技艺也在慢慢出圈。”如今,泰顺红粬非遗传承人吴志文每天都会在红粬工坊制作红粬。
在谢怿雪的努力下,乡土文化展“徐岙底札记”入选“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并在深圳、西安等地进行巡展,进一步深化徐岙底的IP形象,助力泰顺全域旅游。
随后,左靖工作室也受邀入驻徐岙底村,开展乡土文化挖掘工作,先后举办了“红地起乌衣”红粬主题展、筱村童谣的影像记录、清代以来契约文书的收集整理等多项文化活动。
“墟里”亦是家
找准文化定位后,谢怿雪团队积极对接,将综艺、影视、研学等文旅业态引入古村落,让小山村展现新活力。如今,村里每年举办活动100多场次,吸引1万多户城市家庭来访,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年均增收500万元。
而谢怿雪的乡村蓝图,却不止于此。
在谢怿雪的朋友圈中,有这样一条让人印象深刻:“6年前,徐岙底还有10位老人,现在是8位。好在,陪伴他们的年轻人逐渐多起来了。”
从中不难看出,谢怿雪把徐岙底当作“第二故乡”的感情,也能读懂,她在对于古村重现生机活力的探索中,最看重的便是人的回归与融合。
正因此,“共益社区”才是谢怿雪对于徐岙底的最终定位。
“我们村一年有万余个一线城市中产以上家庭来度假,我们与这些家庭进行深入探讨和连接,再用新的方式建起乡村社区经济共同体,让村民、新村民、客人,每一个和乡村有关的人能从中获益。”谈起对“共益社区”的愿景,谢怿雪满怀激动。
从三间房的乡舍,到眼下多元化的乡村社区,谢怿雪与团队探索的目标,并不是回到800年前的生活,而是乡村未来生活。谢怿雪说,他们构建的“共益社区”模式,让徐岙底村的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共享乡村现代生活。
“明明在家门口工作,我却看到了更大的世界。”40岁的郑海影是本村媳妇,经谢怿雪招募,主理“共益社区”的食物工坊。她带着客人打年糕、做青团、采茶,做红粬馒头、大冬酿,和天南地北的客人聊村里的故事,听外界的声音。
6年来,徐岙底累计引入新乡民36位,举办公益活动100余场,修缮传统民居18座,打造5个公共服务类空间,孵化9个文创项目及4家民宿品牌,带动32位村民创业,带来10亿级的媒体流量。
谢怿雪心中的“诗与远方”,有越来越多的人陪她一同抵达,她梦想中的乡村蓝图,也有了更多的伙伴与她一同执笔而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