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4-10-121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浙”里乡村“一抹红”

  □本报记者 李军

  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横坎头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旧址群所在地。近年来,这个“浙东红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村强民富”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0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982元,成为浙江实践红色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写照。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现有6854个老区村(社区)。近年来,浙江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力实施红色乡村振兴计划,推动红色资源与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深度融合,加快绘就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全域共富的浙江画卷。如今,这“一抹红”已成为推动浙江乡村全面振兴的鲜亮底色,发挥着为乡村发展赋能铸魂的重要作用。

  这抹红,涵养了文明乡风。红色文化是新时代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精神引领。近年来,浙江各革命老区科学系统地对红色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和利用,持续发扬革命老区精神的新时代价值,建设和打造了一批革命老区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青少年研学基地,并将革命精神融入乡村治理,为红色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凤凰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农民运动的发祥地。近年来,当地依托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基地,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在共富路上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这抹红,助推了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浙江的革命老区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与影视文创、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教育研学等深度融合,延长了乡村产业链、优化了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了一批高质量的红色乡村农文旅产业。与此同时,多地还通过“红色+”的产业模式,推动革命老区“土特产”发展壮大,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新动能。这些年来,作为全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之一的“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丽水大力推动食用菌、茶叶等“土特产”出村进城越洋,成为助推丽水山区乡村产业振兴的“红色引擎”。

  这抹红,激活了人才引擎。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浙江的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主题演讲等活动,不仅使更多青年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到奋进的力量,还使他们看到了红色乡村的发展潜力,进而为乡村振兴聚人气、增底气。作为革命老区县,近年来,安吉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吸引更多青年入乡发展,点燃了振兴红色乡村的新引擎,推动“星星之火”加速形成“燎原之势”。

  加快推动红色乡村振兴发展,浙江步履不停。今年4月,浙江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实施红色乡村振兴计划的通知》,开展红色建筑保护修缮、红色文化传承弘扬、革命老区“土特产”发展壮大和革命老区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等行动,实施100个革命老区乡镇红色乡村振兴项目。日前,我省又印发《进一步深化实施红色乡村振兴计划十条支持举措》,加快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忆往昔,论今朝。在“浙”里乡村,这“一抹红”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正被持续挖掘并有效利用,绽放出新时代瑰丽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