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芯片” 播“种”未来
□本报记者 沈璐兰
9月25日至26日,2024浙江·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在嵊州举行,一场盛大的“田间比拼”在这里上演。该大会已连续举办8年,成为长江下游地区乃至全国新品种展示的重要窗口、广大农民群众“看禾选种”的重要渠道以及种业企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记者在嵊州市良种繁育场的千亩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看到,稻穗转黄、清香阵阵,又一个丰收的季节已经到来。“这个品种稻秆粗、根系旺、颗粒大、米质好,你回去可以试种看看。”在“甬优59”籼粳杂交单季稻的稻田边,嵊州市钱潇家庭农场负责人钱潇热情地向同伴介绍道。他告诉记者,去年参加水稻新品种大会后,他引种了100亩“甬优59”,计划在11月收割,从目前长势来看,产量不低。
本届大会有集中观摩参展品种464个,涵盖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11省(市)59家育种单位。除了新品种核心展区、种质资源展区、全国优质稻金奖品种展区、绍兴黄酒专用糯稻展区、再生稻展区、节水抗旱稻展区、水稻画展区、区试品种展区外,大会首次设置院士稻专区、“农业之最”品种展区和主推品种展区。
“在主推品种展区,大家可看到全省推广面积排名前10的品种,其推广面积均超过20万亩。实践证明,这些主推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属性。希望广大种植主体能选到好品种,增产增收。”省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说。
在大会新设置的“农业之最”品种展区,记者遇到了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水稻种业部经理湛立伟,他兴致盎然地说:“集中展示对推广新品种很有帮助,我们今年参展品种达到27个,其中获得过全国优质稻金奖的4个、超级稻品种5个。大家看到的‘嘉67’,兼顾优质和高产特性,在常规晚粳稻种植中,其面积已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杂交水稻制种对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副研究员黄福灯说:“我们海选了数万份杂交组合,耗时10年,最终育成‘华中优9326’。该品种具有高产、抗倒、抗病、优质等优点,最高亩产可达904.31公斤,一般条件下种植亩产也可达750公斤。”
再生稻是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休眠的腋芽重新萌发成穗,再收获一季的水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在常山、江山等地,种植再生稻已成为种粮大户实现增产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再生稻具有一年两熟的优点,像我们选育的‘甬优4901’‘甬优1540’在实际生产中表现出生育期合适、再生能力强、米质优、产量高等特点,精细管理下,每年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左右。”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克锋告诉记者。他提醒广大农户,种植再生稻要选择合适的田块,在头季收割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收割机碾压比例、减轻碾压程度,预留合理茬高,加强头季收割前后的水分管理,提高再生稻第二季腋芽成苗率,促进水稻增产。(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随着黄酒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原料糯米的品质提出更高要求。“酿黄酒用的糯米应具备高支链淀粉、低蛋白、低脂肪、高整精米率等特性,通俗来讲,就是颗粒饱满、糯性好、精白度高。我们已连续4年与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对‘鉴湖糯’新品系糯米进行冬酿试验,感官风味评价优秀。”绍兴市农科院糯稻研究所所长宋幼良表示。
浙江稻种资源丰富。近年来,我省锚定现代种业强省、特色品种大省建设目标,持续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大力推进育种核心技术攻关,累计育成国家超级稻品种2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甬优”“中浙优”“华浙优”“秀水”“中(嘉)早”等系列带有浙江印记的水稻新品种走出浙江,为推动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