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
——衢江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多种路径
![]() |
用秸秆加工的动物饲料。 |
![]() |
秸秆粉碎打捆。 |
![]() |
□本报记者 杨怡
衢州市衢江区作为省级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县,农作物秸秆种类多样、产量庞大。近年来,当地瞄准关键环节,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路径,从建设离田帮扶、收储运和产业化三大体系入手,全方位推进秸秆全量、全程、全域科学综合利用。截至8月,今年该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5.3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8.66%。
秸秆离田,打通“堵点”
衢江是我省的产粮大县之一,如何系统规划秸秆离田,高质量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当地一直在探索实践。
“首先,我们参照省级相关标准,结合衢江实际,制定了秸秆留茬标准,并对全区300位种粮大户、农机手开展培训,确保标准执行到位。其次,根据平原和山区、库区乡镇的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秸秆离田补助标准。”衢江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农业农村生态与能源科科长祝伟东介绍,区里还加大对相关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对秸秆综合利用打捆机、粉碎还田机、青贮机等3类农机,追加区级农机购置补贴,最高可享受补贴资金为购机款总额的50%。今年以来,全区新增秸秆打捆机等相关农机55台。
“我在得知补贴消息后,便立即购买了一台秸秆粉碎打捆一体机,总价18万元,拿到了9万元的补贴。”泽玄家庭农场负责人黄伟兵说,农场以每吨300元的价格,上门回收附近农作物秸秆,然后将秸秆加工成饲料,再以每吨400元的价格分销给周边养殖户,通过“秸秆变肉”促使养殖户、农户、收储中心三方获利,调动周边农户开展秸秆离田处理的积极性。
目前,泽玄家庭农场日作业处理秸秆约8吨,共处理周边小麦、油菜、早稻等秸秆600余吨。
记者从衢江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提高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率,该区制定了“1+2+3”离田帮扶体系,即1套秸秆收割离田标准、“2阶”秸秆离田资金补助、3类秸秆利用农机,在秸秆离田上做足文章,目前秸秆离田利用率达40.42%。
布局网点,健全体系
如果说秸秆离田是夯实综合利用的基础性一步,那么“1+7+N”收储运体系则是衢江区高质量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升级之举。
“‘1+7+N’指的是通过打造1个省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7个区域性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以及N个村级秸秆收储网点,形成覆盖全区的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体系。”祝伟东解释道。
“为健全‘1+7+N’收储体系,镇里建立了‘1+10’收储网络,有效辐射莲花镇、峡川镇等8个乡镇,并打通区乡村三级收储网络,实现农作物秸秆有效收集镇域全覆盖。”杜泽镇镇长周芳盛告诉记者,镇里还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级试点项目,企业年利用秸秆量由2000吨提升至4000吨以上。
在衢江,莲花、云溪、全旺、高家、廿里、后溪、杜泽等7个耕地面积超2万亩以上的乡镇均建立了区域性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根据当地农作物种植、秸秆利用主体方位等具体情况,确定选址位置,并按省市要求做好农机配置、秸秆收储仓库建设等工作。如高家镇依托种植大户建设收储中心,发动大户带动散户开展秸秆收储;上方镇用好加工企业,收储后进行集中焚烧……
“我们还在276个重点村设置机动型收储网点,结合秸秆产生季节,依据各村生产实际灵活布点,达到减少运维成本、方便农户运送秸秆、方便村集体收集秸秆目的。”祝伟东介绍。
多方合作,“五化”并进
粉碎切片、蒸煮研磨、分离纤维、压制成型……走进位于衢江区云溪乡的浙江富余环保纤维有限公司车间内,传送带上打捆好的秸秆通过一道道加工环节,摇身变成了快递纸箱。
“我们总共有1000平方米左右的秸秆收储用地,车间在满负荷运作的情况下,一天可消耗60-70吨秸秆。”该企业负责人郑雪山介绍。
今年以来,云溪乡与浙江富余环保纤维有限公司签订秸秆回收原料化利用协议,由乡镇(村集体)统一收集周边零散的农作物秸秆,运往企业进行原料化利用,制作的纸浆纤维销往周边造纸厂。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消纳云溪及周边乡镇农作物秸秆7200余吨,预计全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约1.8万吨,生产产品约1.4万吨,年产值预计可达1400万元。
在衢江,这样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还有好几家。位于衢江区大洲镇的吉顺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通过收集玉米秆、玉米芯、油菜秆、山茶籽壳、小麦秆等秸秆材料,制作生物质颗粒、压块燃料,实现年产量5万吨,年产值2800余万元,成为秸秆燃料化利用的典型企业。
“秸秆燃料化利用,就是利用木质素充当黏合剂,将松散的秸秆等农林剩余物挤压成颗粒、块状和棒状等成型燃料。”该公司负责人郑素仙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具有高效、洁净、点火容易、二氧化碳零排放、便于贮运、易于实现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应用等优点,是一种优质燃料,可为农村居民提供炊事、取暖用能,也可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设施农业、养殖业等不同规模的区域供热燃料,还可以作为工业锅炉和电厂的燃料,替代煤等化石能源。
在衢江区杜泽镇,当地依托浙江一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镇内实施“秸秆换肥”,实现秸秆“变废为宝”,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有效打通了“政企农”三方利益链。
该企业依托绿色种养循环等项目,制定1.5吨秸秆换取1吨有机肥的置换标准,推动作物秸秆离田利用,让秸秆从田里来到田里去,为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肥沃“养分”。截至目前,该企业已消纳农作物秸秆1200余吨。
“我们旨在通过引育1家万吨以上规模化秸秆利用龙头企业、扩展10家秸秆综合利用主体,构建起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的‘五化’利用产业格局,加快构建‘1+10+5’产业化体系,进一步引育秸秆综合利用的支点。”祝伟东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衢江区已摸排秸秆利用潜力企业23家,现有的10家秸秆综合利用主体,年可利用秸秆总量达4.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