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4-08-311 2024年08月31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从烟火气看地方猪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高晓晓

  8月29日晚,金华古子城,一个别开生面的“地方猪”夜市,搞得红红火火,满满烟火气。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烟火气展现出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地域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引领新一轮消费潮流与文化风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烟火气撞上蓄势待发的地方猪,将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乘势“假日经济”。中国两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假日经济”是百姓消费能力的集中释放,是农产品等各类消费品服务供给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展示消费活力的一个窗口。特别是中秋节,举家团圆的日子,猪肉是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在满足“吃饱”的共性需求外,更要满足老百姓“吃好”“吃出特色”的差异化需求,丰富老百姓的餐桌和菜篮。从地方猪品质来说,不仅肉质优良、口感细腻,还有“记忆中的味道”和“岁月里的故事”。从地方猪定位来看,主打优质猪肉市场,在节假日,老百姓更愿意为全家享受美味和快乐埋单。

  激活“味蕾经济”。打造一个“爆品”,就能拉起整条产业。要支棱起地方猪产业,有赖消费端的布局与深耕。要携手餐饮企业,不断改良,创新更能体现地方猪风味的菜品。除闻名遐迩的金华“两头乌”外,玉江猪的肉片久煮不散、不柴,适合开发火锅、涮肉类菜品;岔路黑猪的特点是“雪花猪肉”,其他品种也各有特色。要加快布局地方猪预制菜和食品加工产业,通过熟制、卤制等方式延长销售周期,不断深耕地方猪火腿、粽子、猪油等细分领域,加快培育单项冠军。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超5100亿元,东坡肉、红烧狮子头等各类猪肉产品销售出色。这些菜品也是地方猪的“拿手菜”,可见,地方猪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加工食品领域已有一些品牌企业喝到了“头口水”。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23年各类加工肉制品收入达3800万元,已超过鲜肉收入。以“膳博士”品牌占领长三角的嘉兴青莲食品休闲肉制品产值达3亿元。

  烙上“文化印记”。地方猪“家乡的味道”布局选址,要依赖渠道和藤蔓的延伸;地方猪要持久扎根,则依赖产品辨识度和产品品牌,还要讲好地方猪文化故事。要全力争取金华火腿等申报入选历史经典产业,充分挖掘与地方猪相关的浙江传统文化内涵和农耕文化精髓,将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深度融入地方猪产品加工、品牌设计、文化创意、宣传推广等环节,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文化故事。同时,要运用好省内、省外文旅平台,越剧、昆曲等文化资源,持续植入地方猪元素,为地方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