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6 2024-07-201 2024年07月20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论坛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先进农业技术推广

  □骆建华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我们要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化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切实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落实到农技推广工作实践中去。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积极探索多种类型农作模式创新。模式创新是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这些年来,我们始终把资助创新农作制度试验示范项目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形成了一大批生态高效的稳粮增效、林下套种、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农业种养模式。如台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根据本市人均耕地只有0.37亩的实际,把“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列入工作重点,先后示范推广了“稻—菜”“稻—渔”“稻—药”“稻—菌”等粮经结合、种养结合的五大类型80多种新型农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稳粮增效。丽水市农技推广基金会在全市开展多区域、多类型的“千斤万元”模式创新实践活动,通过以点带面,基本形成八大类型80多种创新模式,特别是“水稻-蔬菜”多熟制高效栽培模式、“水稻-瓜果”多熟制连作高效栽培模式等4种模式已在全市普遍推广应用。衢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根据森林覆盖率高达71.5%的实际,重点支持具有较好立地条件和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新模式,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农业新模式,把农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全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积极资助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好成效。一是积极资助农业新品种引进培育。如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开展新品种选育,杭州浙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芦笋育种基地,经过多年努力已选育出早生、高产、综合性状优异、在国际上领先的杂交一代芦笋新品种。嘉兴市农技推广基金会资助南湖区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创新,其中“阳光玫瑰”等三个优质新品种得到快速推广应用,优质葡萄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全区葡萄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温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资助永嘉稳蜂专业合作社引进改良蜂种,群蜂产量比普通蜂种提高35%以上。二是积极资助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如舟山市农技推广基金会根据自身渔农村实际,积极推广水体立体化混养、精养和工厂化养殖技术,资源化的高密度养殖已成为广大养殖户的普遍共识。温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扶持五福山生态农场研发“夜蛾通缉令”,目前该“夜蛾通缉令”已销售5万多套,供省内外1万多家种植户使用。三是积极资助农业数字化变革。如金华市农技推广基金会资助兰溪果香农场枇杷优质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运用智慧大数据平台对枇杷生产所需温度、湿度、肥水、病虫防治等实行智慧化管理,有效提升了枇杷产量和品质,其大棚枇杷商品果率达到80%以上,比露地栽培提高30%以上,裂果率从露地栽培的35%降到5%以内。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积极促进农业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些年来,各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资助农业绿色发展。一是不断探索农业循环利用。如杭州市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猕猴桃剪枝作饲料增收节支、山核桃外皮制作专用有机肥增产四成,农作物秸秆作育秧肥变废为宝。宁波市积极资助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试验示范项目,开展了不同耐高温微生物、高温发酵肥等4项试验,获得很好效果。二是积极探索共生共育。这些年来,各级农技推广基金会先后资助了大批稻虾、稻鳖、稻鸭等共生共养项目。如嘉兴市自2009年以来以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通过水旱轮作、种养结合等手段,大力推广粮经结合、种养结合模式,共投入资助资金300万元,设立各类稻渔综合种养试验项目近40个,面积达17.3万亩,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湖州市资助的稻渔(虾、蛙、鳖)等共生共育模式已在全市广泛推广,为提高种粮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积极资助农业肥药“双减”。如杭州市资助淳安双英家庭农场实施的水果高品质栽培项目,通过肥药控制等技术综合应用,产品供不应求。实践表明,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农业绿色发展大有可为、大有前途。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这些年来,我们积极资助农业产业创新。一是积极资助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如杭州市重视本地特色传统产业提升,一批如萧山鸡、淳安花猪、临平小林黄姜、塘西枇杷、里叶白莲等传统名优产业得到保护和发展。台州市从2019年开始在黄岩头陀镇开展“柑橘种植示范”,项目以优新品种示范、营养钵无病毒大苗培育、初结果期柑橘园高效管理技术等开展试验研究,完成25个新品种调查研究,年繁育柑橘脱毒苗10万株,目前基金会资助的9个助推项目进展良好。二是积极资助开发新兴产业。如绍兴市资助新昌鼎和专业合作社开发藏红花生产,引导农民利用冬闲田试种藏红花,使具有“植物黄金”之称的藏红花产业在新昌落地生根,目前已有300多农户参与。三是积极资助农业产业链优化升级。如台州市资助温岭红日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在产、加、销三端同时发力,先后开发出八大类市场畅销农产品,极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省农技推广基金会资助温州花城农业科技公司种植食用花卉,现拥有各类花卉品种10多个,带动113户农户种植花卉,同时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践表明,产业创新是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积极培育职业农民。高素质劳动者是强农之基、兴农之本。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实施“新农人”培育行动。自2017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省、市民办农技推广平台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作用,已接受研修生、实习生共3745人次,开展各类短期技术培训17.5万余人次。各市农技推广基金会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如湖州市目前已实施省、市两级平台项目20多项,累计承接研修实习人数331人;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98期,参训人数1.5万余人次。绍兴市建立了省和省市共建平台10个,市、县(区)级平台7个,共接受研修生实习生250余人,开展各类短期技术培训1.25万人次。金华市充分利用省和省市共建农技推广平台培训研修学员260人,举办研讨培训活动2951人次。平台培训涉及甜樱桃、食药用菌等14个种类,其中甜樱桃南移栽培技术、“林地/食(药)用菌”模式及技术、外来有害生物防控技术、金华佛手及系列食用产品开发技术和麻鸭绿色健康、旱(笼)养殖技术填补省内空白或处领先水平。台州市通过农技推广平台研修新型职业农民394人次。所有这些,都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丰富人才资源。

  实践证明,长期以来我们实施的创新农作制度试验示范和通过民办农技推广平台培养职业农民的策略,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高度吻合、完全一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切实抓住当前新技术带来的有利机遇,按照“扶小、扶新、扶优、扶农民”原则,加大农业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和职业农民研修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动能,丰富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业产值和效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