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典型 A04 2024-07-201 2024年07月20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4版:典型

荒山变“金山” 风景变“钱景”

开化上安村按下乡村全面振兴“快进键”

  余雄富(右)和村民一起查看高粱长势。

  □本报记者 张雅萌 

  今年5月,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2023年度乡村振兴最佳创新实践案例中,开化县“创新‘上安共富模式’,打造乡风文明‘上善若水’、生产生活‘安居乐业’共富好地方”成功入选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十佳案例,成为乡村振兴“新样本”。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地处偏远,资源匮乏,曾是我省重点贫困村之一。这样一个没有禀赋优势的乡村,是如何入选的?

  新示范共绘新图景

  记者从开化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1年9月,开化县以大溪边乡上安村为核心,联合县域内种植红高粱的12个乡镇以及省农科院等单位,结成红高粱共富联盟,并在上安村设立了“红高粱共富培训基地”,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上安村的示范带动下,大溪边乡红高粱种植面积达到5300亩,开化县12个乡镇种植红高粱超1万亩,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增收7000多万元。

  余章红是土生土长的上安村人,2015年第一次试种红高粱,就种出了亩产425公斤的“好成绩”,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种高粱的兴趣。经过不断的试验和学习,余章红很快成了村里的“土专家”,村民们有种植难题都会先来问问他。

  “多亏了余章红老师的长期指导,我们村的高粱才能长得这么好!”淳安县枫树岭镇上江村村支书江齐红告诉记者,枫树岭镇与大溪边乡接壤,自2018年大溪边乡与枫树岭镇达成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后,双方已结下了近6年的“高粱情缘”。在上江村试种初期,面对各种专业问题,余章红多次进行上门指导,帮助村民解决土地复垦、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

  在当地,像余章红这样的“红高粱师傅”还有很多。2018年,上安村创设红高粱乡村振兴讲堂,定期为周边村民讲授和培训红高粱产业发展技术,更有长沙、上饶、黄山等地的学员慕名前来学习。

  “经过几年发展,大溪边乡5个村2000多亩红高粱,与淳安县枫树岭镇5个村1600多亩红高粱已经串点成线,成为红高粱共富示范带。”开化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这片“高粱红”图景越绘越精彩,不仅点燃了开化县内多个村庄,更让全省多地感受到了这火红的活力。在上安村的带动下,淳安县枫树岭镇、桐庐县郭村、衢州市柯城区坞石村等地成功复制“上安模式”,已带动红高粱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惠及7万多山区群众。

  新产业蹚出新路子

  “高粱是喜温作物,现在是它生长的关键时期。”见到上安村党支部书记余雄富的时候,他正忙着和村民们在梯田里查看高粱的生长情况。

  一直以来,高粱作为粮食作物主要在我国北方种植,浙江适合种植吗?余雄富坦言:“村里的耕地全是缺水易旱的高山梯田,地无三米宽,留不住水,更用不了现代农机,早年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土地抛荒日趋严重。”

  16年前,放弃在外经商、选择回村当村委会主任的余雄富,在面对村里这片仅有的500亩梯田时犯了难,如何利用好这片闲置资源,让留守的村民们有事可做、有钱可赚?对此,他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带领村民进行了多次尝试。

  “刚开始种过高山蔬菜,但因交通和物流条件缺乏,蔬菜丰收后没能及时运出大山,错过了销售期。”余雄富说,后来他又组织村民在梯田上种了200多亩向日葵,想要发展景观农业,但仅仅依靠一片向日葵花海并不能吸引更多游客,更为糟糕的是,向日葵只开花不结籽,经济价值受限。

  面对上安村的困境,余雄富与村“两委”干部一起不断总结经验并向外求助咨询,在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和市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适合村里种植的作物红高粱。“梯田排水通畅,土地不涝,非常适合旱粮作物生长。”开化县上安村驻村干部郑建平在一旁说道,高粱的种植对灌溉水源要求低,作物成熟后也不需要及时上市销售,还能带动村里妇女、老人参与生产。

  由于前几次尝试的失败,村民们对种植高粱缺乏信心。2015年,在余雄富的带领下,全村20余名党员干部率先在自家的田里种上高粱,并挨家挨户为村民分析种高粱的利弊。最终,全村试种的240亩地共收获120吨红高粱,除了被收购的高粱外,村民们还把剩余的高粱籽酿成酒出售,当年产值就达到了140余万元。

  种植高粱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几年下来,在“红高粱、油菜花”一年两季轮作的基础上,村里原本贫瘠的500亩土地形成了“春赏油菜,夏观绿田,秋品高粱,冬戏白雪”的美丽景观,一举破解了农村土地抛荒难题。

  新理念拓展新赛道

  菜籽油、高粱酒、高粱面……走进上安村红高粱共富培训中心,陈列柜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

  初次尝到种高粱的“甜头”后,上安村不满足于单纯的种植收入,准备向二、三产业拓展。2016年开始,村里先后兴建了红高粱酿酒作坊、油菜籽低温压榨生产线等,并于2020年注册上安梯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整合全村的土地、劳动力和人才等资源,组建5个车间化管理的农业生产队,做到统一种植、酿制、研发、销售,全力打响“上安村”品牌农产品。

  “现在向村里订购农产品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是我们的‘回头客’。”余雄富介绍道,村里每年都会举办红高粱丰收节、油菜花节等活动,打响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还定期更新产品包装,通过网络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宣传和销售。今年春节期间,上安村主推的农产品组合年货礼包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仅一个多月,销售额就达到20余万元。现在,全村红高粱、油菜系列农特产品年销售额已达600万元以上,带动300多位村民人均增收超1.5万元。

  在此基础上,村里锚准新赛道,开展乡村景区建设,陆续修建了游步道、观景台和游客中心等,与苏浙沪周边地区旅游公司合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去年,上安村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三批未来乡村创建村名单,进一步提升了示范效应。

  “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每月都要接待数十批考察培训团队。”余雄富说,目前,全村年接待游客量超10余万人次,村里以此为契机,计划新建酒窖、民宿、农副产品加工作坊等,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让培训、旅游经济在村里“火”起来,拓宽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渠道。

  伴随着红高粱产业的蓬勃发展,郑建平注意到农作物秸秆处理和利用的问题。“将秸秆作为湖羊的饲料,可以解决秸秆去处问题。”郑建平表示,补上秸秆循环利用这关键一环,就可以形成产业链完整闭环。村里筹备许久的红高粱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湖羊养殖项目将于今年建成,正式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