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6 2024-07-061 2024年07月0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论坛

温州市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乐清联宇葡萄研究所自主培育的葡萄品种“葡之梦”。

  □金欢淳 胡丽萍 夏艳 雷章嫦

  葡萄因其营养丰富、口味香甜、生产效益高等特点,已成为一些地方的农业支柱产业。温州作为浙南地区葡萄特色产区,拥有诸多当地自育的特色品种,充足的水分、热量、光照条件与庞大的消费市场。本文通过剖析当下温州葡萄产业发展和现状,提出推动温州葡萄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策路径,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意义和前景

  温州具有春季升温早、冬季无降雪的气候特点,具备实现葡萄优质生产的气候条件。全市现有葡萄栽培面积1.24万亩,年产量约1.34万吨,年产值2.03亿元。葡萄是温州市产值排名前三的果树,其设施种植面积占全市果树设施生产总面积80%以上。当地生产的葡萄较浙北产区可提前15天左右成熟,不仅囊括传统的“巨峰”“夏黑”,还有“阳光玫瑰”“妮娜皇后”以及本土自育的“宇选9号”“葡之梦”等品种,产期也拓展至6-9个月,还培育出“联宇”“湖雾”“昊然”等一系列品牌,逐渐形成了浙南特色葡萄产区。

  实现品种自育,突破种业“卡脖子”问题。目前,温州建有保存了七八十种葡萄品种资源的品种圃和浙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葡萄生产基地。早在1998年,该基地就从“巨峰”芽变中发现了“宇选一号”,之后又通过杂交、实生、芽变等方式先后选育了8个优系,其中“宇选四号”“葡之梦”“紫美人”在形状、香气、口感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作为温州本地自育的品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其品质和生理性状等都不逊于国外品种。

  葡萄生产效益高,是农民的致富果。葡萄相较于其他果树能够更快进入丰产期,可实现“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丰产”。采用避雨设施和结合防草布的生产模式,可显著提高果实品质,进而提升果品单价,同时较露地生产的果树相比,生产环境更为可控,生产风险大幅减小。葡萄还具有丰产且无大小年现象,以“阳光玫瑰”为例,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亩产值可超2.5万元,是杨梅、柑橘、枇杷等果树的1倍左右。温州市以1.2万亩左右的葡萄生产面积,获得2亿多元的产值,是温州主要农作物中亩产值最高的作物之一。

  设施普及率高,能有效抵御不利条件影响。杨梅、柑橘、枇杷是温州栽培面积前三的果树,且天气因素对杨梅、枇杷的影响尤为明显,而二者因冠幅较大与山地种植等因素,导致建设设施的成本颇高。而葡萄避雨设施建设成本低,且耐储性比杨梅和枇杷好,如“阳光玫瑰”在冷库中储存半年依旧拥有商品价值。在设施化覆盖率较高的条件下,葡萄可实现连年稳定生产,将传统的“看天吃饭”转变为“知天而作”,避免了不利的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

  对策与路径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果品品质。一是支持种业创新,加快良种“育繁推”。在现有葡萄品种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紧密联合,自主选育与引进筛选优良品种并举,筛选出适宜在温州种植的不同熟期、适应性强、产量稳、品质高的品种,及早为温州葡萄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多样化做好准备,不断完善葡萄产业的品种结构及布局。二是建立优质品种示范推广体系,储备优良品种。依托科研院校、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社等平台,建立葡萄种质资源圃,培育、引进优良品种,综合考虑品种特性、生态适应性、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综合评价品种,集成栽培技术,鼓励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在主要种植基地建立品种示范园,为农户提供可看、可选、可引的优良品种,按照“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推广一批”的原则,确保葡萄品种更替的持续性,夯实葡萄产业发展的基础。

  强化科技支撑,建立葡萄高效生产体系。一是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培养葡萄产业发展实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种植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职业果农。二是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的对接,针对影响葡萄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设立课题,以项目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基础、技术、应用领域研究,重点围绕新品种引进选育、配套栽培技术制定、绿色防控、机械化建园、熟期调控等方面加大攻关力度,在双膜促早栽培技术上寻求重点突破,建立温州高温雨季葡萄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强化技术推广、发展研究和产业培训,使葡萄种植技术快速发展、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成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三是加快推进产业机械化水平,逐步实现从修剪、翻耕、施肥、植保等各环节的机械化,建成部分机械化实验示范基地,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是建立科技示范园区,依托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开展全程技术集成示范,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熟化应用相关技术,积极总结经验。同时,制定技术规范,推进葡萄标准化生产,推动葡萄产业提质增效。

  注重品牌建设,拓展葡萄消费高端市场。一是强化品牌宣传,通过各类葡萄产品评比、农博会、展销会、采摘节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在巩固当前已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抢占高端市场。二是引导鼓励葡萄产区积极发展葡萄经济合作组织和葡萄专业协会,坚持适度生产经营规模,主动作为,助力发展电商、农超对接、体验式消费等新型营销模式。鼓励有市场话语权的主体打造产业知名品牌和知名商标,并给予资金奖励。三是加快建立葡萄产销融合平台,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葡萄批发商、运销商、代销商等销售中介组织,逐渐建立一批适合温州葡萄产业发展的专业营销机构,实现生产与品牌销售专业化,推进农超、农社、农企、农校之间的产销对接和品牌宣传,提升影响力。

  强化保鲜手段,提高果品抗灾能力。一是引进和推广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加强杀菌保鲜,合理利用化学贮藏保鲜技术,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涂膜保鲜剂、生物保鲜剂等生物贮藏保鲜技术。二是建设果品贮藏设施,推广贮藏技术,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在葡萄主产区就近建设葡萄鲜果分拣冷藏中心,以便果农能及时对产品进行预冷、分级、包装、贮存等商品化处理。小规模种植的果农可联合租用贮藏保鲜冷库,达到延长鲜果供应期的目的。三是健全产业风险基金和保险制度,继续深化改革,探索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综合保险等前沿险种的应用,增加葡萄保险品种,加强葡萄产业保险赔付监管,为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作者单位:温州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