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杨梅共富路
![]() |
眼下,正是杨梅上市季节,慈溪市匡堰镇的戚源杨梅专业合作社里,“90后”农创客戚军洋和工人们正忙着用刚刚引进的洗果、榨汁一体机,开足马力加工杨梅汁。
戚军洋是土生土长的匡堰人,从小生活在梅农家庭。当时家里10亩杨梅地,就是他们全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我从小到大,读书、成家、育儿……都是靠家里种杨梅、卖杨梅获得的收入,杨梅是我们生活的希望……”戚军洋说,但杨梅采收保鲜期短,常常要“看天吃饭”。2013年,杨梅采摘季碰上连续降雨,杨梅没人收购,烂的烂、掉的掉,梅农损失很大。
“看着父亲辛辛苦苦在雨中抢收杨梅,挑到街边卖到天黑还没卖完的场景,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戚军洋说。
2020年,戚军洋开始探索杨梅精深加工技术,生产便于保存的杨梅汁、杨梅干等产品。但想想容易做起来难。戚军洋说:“一开始没有设备,榨汁还是传统人工方式,工艺和技术都成问题。”2021年开始,戚军洋引进技术,到果汁深加工企业学习,但多数企业以利润为先导,收购的原料良莠不齐,口感靠后期配料调校。这并不是他想走的路。“我们要做就做好原料、好品质,因为我们在杨梅主产区,出发点是解决本地杨梅的出路问题,必须以品质取胜。”
戚军洋一心致力精深加工,要求使用优质的杨梅原料,这就需要人工选果。而且杨梅汁不放防腐剂、色素和香精,是纯汁,需要全程冷链保鲜。这样做的工艺成本和技术要求特别高,在讲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上,可能亏本。
经过一次次试验,戚军洋逐渐掌握了杨梅精深加工工艺,2023年,他的精深加工技术趋于稳定,当年杨梅加工量达到100吨。
有了好的开端,一定要站稳脚跟。去年10月开始,戚军洋扩大再生产,先后投入800多万元,把厂区扩大到2000平方米,增加流水线、冷链设备等。“通过投入设备和技术革新,目前我们的年加工能力预计能达到800吨。”戚军洋说,以前的投入都没有产生效益,好在随着加工技术的成熟,去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今年,他计划通过扩大再生产,在提升生产效率上下功夫,同时,进一步打造品牌,拓展销路,解决杨梅采收期短、不耐储存的问题。接下来,他将打造示范性杨梅共富工坊,开发杨梅果啤、杨梅罐头、杨梅零食等新型加工产品,进一步助力杨梅三产融合发展,让杨梅成为“共富果”,走出“农文旅融合+杨梅全产业链”的特色共富之路。
陈善君 郭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