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政策+科技”,驱动水稻制种产业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张雅萌 通讯员 徐圣开
本报讯 眼下,正值杂交水稻夏季制种插秧时节,遂昌县三仁畲族乡水稻制种大户尹润海忙得连轴转。今年,他流转了500余亩水稻田,现在正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移栽水稻秧苗等作业。在遂昌,像尹润海这样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的农户超过600户,发展水稻制种面积约2.15万亩。
遂昌是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县和省级唯一种业强镇所在地,拥有全省最大的杂交籼稻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县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摸索、推广杂交稻制种关键性技术,并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合作,聚焦制种技术创新,引进高端技术,加快制种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政策层面,遂昌县每年安排1000万元奖补资金,从播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对杂交水稻制种进行全链条、全方位扶持,加上原有的省级以上补助,制种补贴最高可达每亩2087元。
“政府还为我们开展业务培训,提供‘粮农贷’和‘零成本’投保专项保险,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遂昌县新路湾镇水稻种植大户杨春福告诉记者,县里不断完善杂交稻制种专项保险,每亩220元的保费,其中93%由财政承担、7%由县种子公司承担,粮农不用支付保费,却可获得每亩最高2200元的赔付保障。
“2023年,遂昌县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为220万公斤、产值超过8000万元,直接带动种植户增收2600余万元,已成为遂昌县的农业支柱产业。”遂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徐玮珺表示,该县将持续通过“政策+科技”双轮驱动,全面促进制种产业提质增效,全力争创国家级制种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