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美丽乡村 A08 2024-05-111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8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龙泉竹垟乡的“振兴密码”

  □本报记者 李松

  龙泉市竹垟畲族乡是我省18个民族乡镇之一,大山环抱,绿林密布,森林覆盖率达85.7%,其中毛竹林达3万多亩。近年来,竹垟乡多措并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畲族乡,探寻当地的“振兴密码”。

  从“长棒”到“短棒”

  黑木耳是竹垟乡传统特色产业,也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4月,正是黑木耳采收时节,记者看到一根根菌棒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田里,较长的菌棒交叉摆放,较短的菌棒则直立摆放,一朵朵黑木耳肥厚光亮,在这片白色海洋中熠熠生辉。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液体菌种短包栽培技术,跟传统的固体菌种长棒栽培相比,优势很明显。”谈到“长棒”和“短棒”的差异,竹垟乡农旅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胡国桃对记者说,长棒通常由农户自行接种,感染杂菌而导致烂棒的风险较高,且要搭建简易支架,否则没法直立,还需要经常翻面,使菌棒表面能充分接受光照;而短包菌棒由企业标准化生产,杂菌感染率低,长度只有长棒的三分之二,可在平整的田地上直立摆放,光照均匀,无需翻面,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目前,采用液体菌种短包栽培技术的黑木耳产量已占到竹垟乡黑木耳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先进黑木耳栽培技术的推广,离不开农业主体的支撑。2021年,竹垟乡引进食用菌棒加工企业——森旺菇业,建成全省首家液体接种菌棒加工基地。“我们已实现食用菌菌棒机械化生产,别看厂房只有2000多平方米,却拥有年产300万包菌棒的生产能力。”森旺菇业副总经理施明康指着菌棒自动生产线,自豪地对记者说,周边农户对我们生产的菌棒很放心。

  技术的更新换代,使效益显著提升。2023年,竹垟乡种植黑木耳802.8万棒,实现销售额3600余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600余万元,亩均效益增长超10%。

  “耳稻轮作”模式的推广,更是实现了食用菌和粮食双丰收。2022年以来,竹垟乡将40多亩小散耕地进行集中平整、分块划区,对800多亩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推行“耳稻轮作”模式,进一步放大种粮效益。据统计,“耳稻轮作”模式使亩均收入超1.8万元,比原来只种一季水稻多1.6万元,农田的流转租金也从每年亩均600元提升到800元。

  从“共赢”到“共富”

  “乡里搞的黑木耳基地真当好,我在那里干活,不仅能拿工资,还能拿分红!”在近日举行的金田村低收入农户黑木耳共富基地分红仪式上,该村农户何翠梅兴奋地举着红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能让村民赞不绝口的“黑木耳基地”究竟有何共富秘诀?

  “我们的黑木耳共富基地能做起来,除了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企业、村集体与低收入农户的互利共赢。”提起这个基地,金田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春付一语中的。

  时间拨回到2021年,森旺菇业刚刚进驻竹垟乡,急需劳动力,而金田村正为村里低收入农户增收想办法。“我们向森旺菇业提出共建黑木耳基地,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他们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刘春付说,针对部分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乡政府还出面与龙泉市农商银行达成低息贷款协议,为他们入股共富基地提供本金。自此,“政府菜单式扶贫托底,银行贷款支持农户入股,企业投资建基地并提供黑木耳种植服务,低收入农户分红,村集体增收”的共富路径便形成了。

  然而,进展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村民有顾虑,本来就没多少家底,一旦亏本,更是雪上加霜。”刘春付说,村干部便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最终19户低收入农户同意入股。

  共富基地第一年便迎来“开门红”。2022年3月,金田村举行了第一期分红仪式,首批签约的19户低收入农户,短短半年便户均增收1.6万元,最多一户增收3.1万元。“第一次拿分红时,我们都激动得哭了。”何翠梅感激地说,“森旺菇业还安排就业,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她从2022年开始在森旺菇业务工,月薪有3000多元,加上分红的收益,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黑木耳共富基地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带动67户低收入农户增收120余万元。除了分红,低收入农户还可以在共富基地、森旺菇业优先就业。进村企业与当地村民之间通过共富基地的纽带连接在一起,像何翠梅这样的200多名农村闲置劳动力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从“流量”到“增量”

  竹垟乡间,竹垟溪穿流而过,水质清澈,溪鱼成群,行走在乡间小路,如身处天然氧吧,令人心旷神怡。浑然天成的美景与畲族特有的乡风民俗,形成了人文与自然交互融合的景象。“如何用乡里丰富的农文旅资源,拓宽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一直是乡里工作的重点。”省农业农村厅派驻竹垟乡盖竹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陈正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三月三”是畲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畲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开展对歌盘歌、民俗表演、体育竞技等活动,祭祖先拜谷神。早在2008年,畲族“三月三”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有“国字号”加持,“三月三”山哈文化旅游节自2014年在盖竹村举办以来,每年能吸引1万余名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有了“三月三”旅游节的成功经验,竹垟乡趁热打铁,推出“‘四月八’盘歌会”“畲寨音乐泼水节”“七夕孝义文化节”等一系列展示畲民风情的精彩活动,每年举办畲族特色婚嫁表演150余场、接待婚嫁体验游客团队200余个,已然成为龙泉乃至丽水生态游的“金名片”。

  特色民俗活动为乡里带来了流量,但竹垟乡并没有满足于此,紧接着打造了由水上梯田、钢琴浮桥、“畲”字戏水坝、沿溪休闲游步道、赏鱼长廊等组成的沿溪生态景观带,以及“畲夜·星阑”房车露营观星营地、畲族文化馆等设施,形成了富有浓郁畲族风情的业态。2023年,金田亲水乐园正式营业,玻璃水滑道更是成为爆款景点,创造了单日最高营业收入4万余元的纪录。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竹垟乡,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来自省外的“拍客”郑志诚告诉记者,自从走进竹垟乡,便被这里的自然美景和畲乡民俗所吸引,这次他计划在房车营地多逗留些日子,记录竹垟的美丽瞬间。

  像郑志诚这样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在外打拼的乡民看到了商机,“畲园田居”等畲家风味农家乐以及“巅峰之恋”等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年均接待游客3万人次以上,乡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竹垟乡还注册了“畲小妹”公用品牌,将当地优质土特产统一标准、包装、营销,卖给过往游客,让观光的“流量”真正转化为效益的“增量”。

  “下一步,我们将用好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竹垟溪沿溪生态景观带优势,倾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中心、水上乐园等项目,把农文旅的蛋糕做得更大。”陈正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