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人物 A07 2024-05-111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人物

周江明:守土壤之绿色 护良田之丰产

  □本报记者 杨怡

  日前,在江山市贺村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该市农技推广中心“土专家”周江明,正带着工作人员,对项目用地进行采样,并对取样耕地周围的生态环境展开调查与数据采集。周江明,是全国土肥统计先进工作者、省耕地保护专家、省耕地损毁鉴定专家,从事土肥工作30余年,始终致力于研究和推广耕地地力培育、土壤改良和作物科学施肥等技术攻关。“土专家”的名头由此而来,他自己也常打趣:“跟这片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

  “今天取样要采集十几个点,调查一下它们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然后对周围环境信息、数据进行登记。”周江明告诉记者,采集的土样会及时送到土壤检测中心进行风干、检测,从而获取土壤有机质、PH值、养分含量等数据。

  每次采样,周江明都会和负责采样工作人员一同前往。“一来是确保采样过程的标准性,二来是对各个采样点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周江明说。

  这看似不起眼的采样工作,却是实行测土配方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土壤取样是决定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性的关键。

  2007年,江山市被原农业部列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县。彼时,周江明带领技术人员,对全市36万多亩耕地进行取样检测,共获得土壤样品3200份。随后,又开始漫长的制样、检测……最终,在连轴工作8个月后,周江明和他的团队完成了《江山市耕地质量评价》,建立了江山市耕地地力与配方施肥管理系统。

  “测土配方土样采集有周期性,一次采样分析数据结果可指导农业生产两至三年。我们江山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实行每年一次的采样周期。”周江明说。虽说是每年一次,但整个江山市测土配方土样采集点有890个,取样检测的工作量很大。

  正是这几百个采样点和一次次繁琐、充满重复性的土壤采样工作,为江山市施行测土配方撑起了“一片天”。如今,测土配方技术已普及至江山所有村,每年应用面积56.2万亩以上,施用配方肥1.2万余吨,肥料利用率较之前提高约4个百分点。

  在记者采访时,周江明接到一个电话。“周工,去年我家稻谷产量和合格率都有所提升!”接到这一喜讯,周江明连声应好。

  原来,在2015年,当地粮站检测发现,部分种粮大户投售的稻谷污染物含量超标。周江明得知后,火速创建了粮田安全利用示范方,指导帮助种粮大户分批开展粮田污染治理。

  “项目开展4年后初见成效,那年有4个种粮大户生产的早稻谷,经检测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周江明说,这几年项目虽然没有继续开展,但稻谷收购合格率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这次前来报喜的正是当年的一个种粮大户。

  32年来,周江明一直扎根在基层农技推广一线,累计主持实施省市科技项目9个,多个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省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奖项18项。

  在周江明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江山市的农业化肥用量较10年前累计减少2603吨,降幅达16.2%,为农民节本增效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土壤健康是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周江明表示,“土专家”三个字背后,代表着农民朋友对自己的信任,自己更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守好这一方净土,竭尽所能护好农业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