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南湖白玉蜗牛占了全国七成多
编者按:
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浙江乡村土特产品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除了大家熟知的西湖龙井、仙居杨梅、塘栖枇杷等“爆款”外,还有很多让人惊喜的“隐藏款”。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寻找‘隐藏款’土特产”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周文佳
说到嘉兴土特产,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嘉兴粽子和杭白菊。殊不知,“低调”的嘉兴白玉蜗牛在全国市场上的地位也举足轻重。在我国,70%以上的鲜活蜗牛,是从嘉兴出发“爬”上百姓餐桌的。
这个“隐藏款”土特产究竟咋样?近日,记者来到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一探究竟。
“别看这个房间不大,但里面有足足3.6万只蜗牛!”走进大桥镇福良蜗牛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的蜗牛养殖房,只见32排木头架子整齐排列,每个架子又被方形抽屉填满,而这些抽屉就是白玉蜗牛的“家”。该合作社副总经理张强向记者介绍道:“这些蜗牛长得白净、个头大,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所以,我们在养殖房安装了空调,保持恒温恒湿,适合其生长。”
白玉蜗牛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深受高端餐饮市场喜爱。记者从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农业与海洋执法指导处副处长王文伟处获知,近年来,嘉兴白玉蜗牛的市场收购价在每公斤16—30元,熟练掌握养殖技术后,平均每户养殖户一年能生产蜗牛10—16吨,平均收入可超20万元。据他介绍,目前,嘉兴白玉蜗牛养殖面积有1000亩,养殖农户达500多户。2023年,嘉兴南湖白玉蜗牛年产量在全国占比超七成。
香辣蜗牛、法式焗蜗牛、冷冻蜗牛肉、蜗牛罐……王文伟告诉记者,嘉兴不仅生产蜗牛,还生产蜗牛“周边”产品。他表示,以福良蜗牛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为例,2003年,该合作社就专门成立了蜗牛加工公司,对标世界级食品生产加工标准,建立起了从收购、研发、加工到包装、销售的标准化流水线,还与国内外大型连锁餐厅以及各类知名星级酒店保持长期稳定合作,打造出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蜗牛全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在蜗牛养殖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上,嘉兴也走在前列。2005年,南湖区编制完成了浙江省地方标准《无公害白玉蜗牛》,弥补了当时国内和国外无相关同类标准的空白;2022年,南湖区又在原标准基础上,修订了新的省级地方标准《白玉蜗牛养殖技术规范》。王文伟表示,“新修订的养殖标准,有利于养殖户优化养殖技术,把控养殖蜗牛品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更好带动当地农业生产技术和人才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