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活跃在乡村田野的“90后”共富带头人
![]() |
□本报记者 沈璐兰
记者在诸暨市东白湖镇上英村见到该市吾欣公益发展中心主任庄园时,只见她一头齐耳短发,全身透出一股清爽干练的气息。她告诉记者,自己正忙着筹备第三届油菜花旅游节暨茶文化节,届时有40多个“一村一品”在这里进行线下展销,言语间满是自豪感。
说起庄园,一旁的村民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4年来,这位“90后”农创客带领团队成员,白天下乡助农做“泥腿子”,晚上回家触网做“夜猫子”,拍摄了近千个公益助农视频,还在田间果园和菜地直播带货,帮助当地300多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户销售农特产品,累计销售额达6000余万元。
“我大学毕业就回到家乡诸暨市农业农村局工作,负责信息宣传,经常陪着农技专家和记者上山进村,碰到新鲜事,就随手拍个短视频,上传到新媒体平台跟大家分享。”聊起老本行,干练爽朗的庄园笑着打开了话匣子。庄园的“今天我又下乡了”系列短视频,因趣味足又接地气,很快就吸引了一群粉丝,这也为她开展助农直播奠定了基础。
“跑了不少村庄后,我发现一个共性问题,一些农产品卖不出去,或者价格卖不高,农民只能干着急。”庄园便萌生借助新媒体平台帮助农产品打开销路、打响品牌的念头。说干就干,她发起了“吾欣公益”组织,并招募到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深度挖掘村落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特色产品等资源,为诸暨的珍珠、香榧、茶叶、盐焗鸡、次坞打面等农特产品拍摄短视频,催生出一条“美丽经济”新赛道。
“之前有两个村种植的西瓜滞销,我和团队小伙伴冒雨赶到基地拍视频并连夜赶制出来,视频刚上线20分钟,就卖掉了1万公斤西瓜。”庄园介绍道:“镜头背后的辛苦是大家看不到的,我们制作1个视频就有200—300个小画面,往往3分钟时长的视频要剪3天才能完工。但只要能呈现出有乡土味的故事,帮助村民们把货卖出去,我就觉得很值得!”
庄园拍摄短视频助农增收的事情很快传到了东白湖镇上英村村民的耳朵里。这个盛产茶叶、香榧等的小山村,因交通不便导致农产品常年滞销,大伙儿一致恳请庄园来村里出谋划策。2023年,她被聘为上英村“乡村CEO”。
到上英村以后,庄园大刀阔斧干了起来,一批批有着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的土特产源源不断地走出深山。“消费者对土特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便找到诸暨小吃协会深加工食品工厂,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小吃或预制菜,销量一下子就上来了。以地瓜团为例,以前每公斤卖40元都无人理会,现在每公斤能卖到70元,且需要提前两个月预定,种植、制作地瓜团的村民也从5户增加到30多户。”庄园介绍,成立强村公司、共富工坊后,自己还帮助上英村培育了“上英园”村级共富产品品牌,培育10余名村民开展直播带货,主销香榧、茶叶、地瓜团和梅干菜等农产品,带动96户村民增收30余万元。
从拍摄趣味短视频聚集人气到直播带货,从初级农产品销售到深加工农产品生产再到IP文化赋能,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爱折腾”的庄园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人才招引。“现在留守农村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缺少懂得农业技术的专家,也缺少懂销售、会推广的年轻人,在广阔的土地上,‘新农人’大有可为。”庄园告诉记者,随着助农公益项目逐渐壮大,越来越多高校大学生慕名前来实习,也由此培养了一大批有情怀、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刚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王薇霖便是其中一员。“我的家乡临安有很好的山水资源,我打算和父母一起回乡经营民宿,并拓宽村里的电商销售渠道,带领大家把临安山核桃、竹笋等农产品进一步打开销路,到时候还要来和庄园姐取经。”王薇霖信心十足地说。
短短几年间,“庄园下乡”这一自媒体IP形象就像一支火炬,不仅点亮了一个个村庄,更点亮了一名名“新农人”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一条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我计划用3年时间,将上英村周边5个村庄集结起来,共同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带领更多村庄美起来、更多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庄园笑着说。
眼下,万物萌发,春意盎然。庄园这个现代“新农人”的故事正走进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