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再出发 巩固提升续华章
——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发言摘要
编者按:
2月24日在杭州召开的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提出,要感恩奋进再出发,巩固提升续华章,加快绘就新时代“千万工程”新图景,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会上,嘉兴、丽水等地农业农村部门以及江山市大桥镇、新昌县农创客代表等作经验交流。本报今日刊登发言摘要。
突出“四个坚持” 扛起使命担当
全力打造新时代“浙北粮仓”
嘉兴市农业农村局
嘉兴市持续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建设,坚决扛起“浙北粮仓”政治担当。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32万亩、产量100万吨,连续18年位列全省首位。
坚持制度稳粮,全方位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制定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方案,狠抓千亩方、万亩方建设,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达81.3%,位列全省首位。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化种粮主体,规模种粮比率超90%。完善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将规模种粮补贴标准提高至190元/亩,全年发放种粮补贴超5亿元;加大农险保费补贴力度,水稻、大小麦、油菜等政策性农险实现全覆盖,农户自负部分财政全额承担,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坚持科技强粮,多途径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提高粮食单产潜力。向良种要产量,大力弘扬“南繁精神”,依托水稻育种传统优势,加快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育成的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7亿亩。向良机要产量,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3.4%;深化“田保姆”服务模式,建成现代农事服务中心11个。向良技要产量,开展绿色高产创建,在全省常规晚稻高产竞赛中夺冠,春大豆、大麦和小麦单产创浙江农业之最。
坚持生态护粮,高水平改善粮食生产环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围绕“净水”,创新农田退水“零直排”模式,在原有生态拦截沟渠基础上改建成调蓄净化湿地28.3万亩,氮、磷总量下降超30%。围绕“沃土”,深入实施土壤健康行动,落实补贴配方肥5.65万吨,耕地平均质量等级达1.66等;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秸秆离田利用率达33.9%,位列全省前列。围绕“减害”,推进智能测报预警网络建设,建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38个,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116.5万亩,数字化台账实现全覆盖。
坚持创新兴粮,大力度提升粮食生产效益。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优化农作模式,拓展粮经轮作“万元千斤”模式,创新发展稻虾轮作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面积达38.1万亩,亩均效益增加3000元。深化数字赋能,开发“种粮宝”应用平台,畅通“耕、种、管、收”全过程服务,粮食生产效率提高25%。突出强链补链,培育五芳斋、宝隆米业等一批粮油类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建成10亿级稻米全产业链5条,打造“嘉兴大米”公用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做好“农遗+”文章
努力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多元价值
丽水市农业农村局
丽水市努力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多元价值,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目前全市有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设区市之一。
聚力原态保护,大力发展“农遗+品质农业”。以法定形式将每年6月5日设为丽水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开展农遗资源普查,高标准编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力传承古法育苗、剁花制菇、梯田耕作等传统农事技艺,建立田鱼、食用菌、茭白等特色农业种质资源库。制定实施品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创建以“古法农耕+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全国品质农业示范区,品质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
聚力业态融合,大力发展“农遗+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依托全市727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建设,推动农遗与旅游康养、农耕体验、科普研学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丽水这一“江南秘境”彰显新的魅力。全市共培育农家乐、民宿经营户(点)3376家,其中31家民宿入围中国民宿品牌百强榜,荣获中国民宿品牌发展先行示范区。2023年接待游客2999.6万人次,实现总营收30.5亿元。其中“稻鱼共生”核心保护区青田方山乡龙现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均吸引游客达25万人次,有效促进当地集体经济创收、农民增收。
聚力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遗+职业农人”。立足农遗传承保护利用需求,促进传统农耕理念融入“新农人”队伍,持续推进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积极培育现代“新农人”,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三师”培育工程,建立以“农民学院(校)培训+实训基地锻炼+农师人才结对”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创业、留得住、用得上、数量足、结构优的乡村人才。累计评选丽水高级“农三师”180人、中级“农三师”1134人,打造了“云和师傅”“松阳茶师”“龙泉菌师”等21个人才品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人才和智力支撑,为“人人皆可成才,个个人生精彩”提供更加广阔舞台。
聚力活态利用,大力发展“农遗+山系品牌”。坚持现代科技与品牌经营两手抓,持续打造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泉等“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推行“丽水山耕+农遗良品”母子品牌培育模式,“点绿成金”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已培育“农遗良品”优秀传承团体4家,“农遗良品”优秀品牌8个,其中7个入选全国“农遗良品”,数量居全国设区市之首,“农遗良品”优秀旅游线路6条。青田“稻鱼共生”模式“远赴”广西、宁夏、贵州等20多个省(区),带动100多个重点帮扶村实现增产增收;庆元促进农遗保护与香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食用菌产值40亿元,培育出1万多名“香菇师傅”,为云南、贵州等20多个省、400多个县提供技术支持和帮扶。
聚焦做深做优“土特产”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杭州市余杭区农业农村局
杭州市余杭区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做深做优“土特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连续5年荣获省乡村振兴考核优秀等次。
持续深挖“土”的潜力,发展高质高效都市农业。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方案,突出“一园一主导”,大力发展现代“百园农业”,大径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案例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大典型建设模式,粮食总产量达10万吨,实现十连增。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持续深化与浙江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以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事服务体系,水稻全程机械化率达97%,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5家、未来农场2家,位居全省前列。三是深化三产融合。深耕“农业+”文章,聚焦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积极培育民宿经济、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创建首批省级农产品电商村3个,民宿(农家乐)总量增至920余家,休闲观光农业总收入突破12亿元。
持续放大“特”的优势,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打好产业“特色牌”。创设“禹上田园”区域公用品牌,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径山茶、仁和渔业、瓶窑果蔬、中泰竹笛、鸬鸟蜜梨等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径山茶和鸬鸟蜜梨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径山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中泰竹笛销量占全国竹笛销量的85%。二是提升乡村“辨识度”。推动乡村建设和村庄经营有机结合,深化美丽乡村全域环境扩面提升和未来乡村示范带创建,新增省级未来乡村5个;放大特色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擦亮文化“金名片”。借首届“良渚论坛”的东风,纵深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推动文化地标、和美乡村、农业园区等串珠成链一体发展,“径山茶宴”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人类非遗”,“禅茶一味、品茗问道之旅”和“杭州余杭中泰道茶养生旅游精品线路”入选2023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持续提高“产”的效益,创造富裕富足美好生活。一是汇聚人才创富。开办全国首个未来农民学堂,创新“产业发展+‘三农’培训+乡创孵化+N”的乡村“地瓜经济”新模式,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2.6万余人。首创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互促共进,累计聘任职业经理人28位,牵线引进优质项目近百个。如中泰枫岭村职业经理人以茶产业带动农文旅产业发展,村级强村公司创收增长了四倍。二是坚持改革致富。深化省级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创新“留用地指标换房产、强村公司、飞地抱团、村建民用”等举措,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756万元、增长14.7%,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三是强化协作共富。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迭代升级未来科技城与西部五镇“1+5”山城协作机制、国企与西部五镇“5+5”联合体协作机制,累计实施项目340个,总投资超240亿元。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宁波市奉化区农业农村局
宁波市奉化区坚持用好科技利器、抓好改革关键、讲好共富文章,加速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坚持农业“双强”,以新技术带动产业升级。一是在优品良种上做文章。优化整合科技资源,组建覆盖水蜜桃、草莓、水产等主要农产品的产业研究院,建立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核心技术攻关,自主育成水蜜桃品种3个,推广应用农业优良品种50余个,良种覆盖率达99%。二是在数智深化上重创新。创新开发水蜜桃产业大脑、“浙里甬惠渔”“农省心”、畜牧业数字化综合体系等平台,打造形成覆盖农林牧渔的数智体系,实现“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三是在农事服务上强保障。全面打造“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农机合作社+农户”的农事社会服务助联体,配套“高精尖”农机区级累加补贴最高比例达80%,全面提高机械化水平。已建设省级农事服务中心3个,成功创建省级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2%。
坚持改革驱动,以新模式推动三产融合。一是农业产加销深度融合。创新“政府+国企平台+村集体+农户”的农业“标准地”建设路径,通过土地整村统一流转、设施用房统一建设、建设用地多元供应,推动农业产业产加销融合。标准地实施面积累计达30744亩,招引落户“数智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园区”“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等亿元级农业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超25亿元。二是农业“田产景”耦合贯通。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为契机,加快高标准农田改造,整体推动农田肌理重构、设施重修、品质重铸,并挖掘农田自然秉赋,讲好农业故事,打造网红经济。建成松浪滔滔、溪畔绿镜、田园牧歌等“一田一景、移步换景”的美丽田园15个,年吸引游客120多万人次。三是全产业链加速提升。聚焦粮食、蔬菜和水蜜桃、茶叶、竹笋、草莓、水产等“2+5”特色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在关键环节补链、强链、延链,形成竹笋、水蜜桃等2条10亿元级全产业链。
坚持共同富裕,以新业态联动产村共振。一是政策支撑促进业态培育。创新推出“强村贷”“育农贷”等金融支农产品,扶持发展来料加工、共富方舱、林下经济等新业态,累计培育林下经济面积3100亩,投放共富舱311个,建成共富工坊88家,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4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全面清零。二是梳理改造激活闲散资源。利用“资产梳理+收储整合+旧房改造”方式,通过农房租赁、村企合营等,改造提升老旧房屋、整合盘活低效房产,累计激活利用闲置宅基地1611宗,发展“柿子红了”等康养产业项目29个。三是示范引领打响“土特产”品牌。以“一镇一业、一县一特”为导向,打造“稻生西坞”“云上大堰”“乐水尚田”等品牌,创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1个、示范村3个,打响“奉化水蜜桃”“溪口雷笋”“奉化曲毫”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农特优品牌。
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
高质量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
温岭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温岭市聚焦创新链、产业链、品牌链建设,以农业“双强”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领域“四换三名”,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相关做法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省农业“双强”行动“赛马”激励。
赋能创新链,挖掘农业发展新动能。一是狠抓农事服务共享。以“温岭掌上农事”数字化管理调度平台为核心,梯度架设“1+3+5+X”农事服务体系。累计建成农事服务中心、服务点66家,其中省级农事服务中心3家,基本实现农事服务全域共享。二是狠抓装备补短扩面。构建以政策补贴为引导、农机农艺融合为依托的新型农机推广模式。制定首台(套)农机补贴政策,引进全省首台钵苗摆栽插秧机,机艺融合促使连作晚稻增产10%以上。完成“六合一”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实现34.4万亩高标准农田机械无障碍通行,探索葡萄等经济作物棚内宜机化改造。连续两年入选全省水稻机插作业试点县,2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三是狠抓平台提档升级。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成功创建温岭市果蔬特色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辐射面积15万亩以上。今年投资2.8亿元在园区内建设农业科创服务中心,以六大实验室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孵化智慧大脑。
拓展产业链,打造农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做深生态农业。深化推进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和省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建设,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应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建省级低碳生态农场2家、省级土壤健康示范基地2家。启动温岭葡萄和温岭高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工作,土壤“三普”试点成果获全国优秀。二是做精高效农业。深入实施西瓜、葡萄、西兰花、果蔗“四链百亿”工程,持续发展“追着太阳种西瓜”的农业“地瓜经济”,建成4条百亿级农业标志性全产业链。三是做实数字农业。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拥有智能温室12万平方米、水肥一体化应用7.82万亩,建成数字农业工厂7家。如新基双孢蘑菇生产基地,以农机装备数字技术实现工厂化种植,种植效率提升8倍,亩均效益提升6倍以上。
提升品牌链,开辟农业发展新赛道。一是创名企。依托“一中心两园区”农业发展布局,培育打造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吉园果蔬”在全国百强农民合作社中位列第30位,红日供销有限公司入选2023年全国果蔬初加工机械化典型案例。二是育名品。依托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优势,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温岭农耕”,形成覆盖全市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业品牌运营体系。三是铸名家。实施农民大培训和乡村工匠培育行动,开辟“岭农学堂”专题,大力培育现代“新农人”。全市拥有乡村工匠51名,其中省级名师6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1人、省级2人;引进台州市500精英B类人才1人。
以田为纸 执稻为笔
绘就美丽田园丰收画卷
江山市大桥镇
江山市大桥镇作为浙赣“三山”边界桥头堡,一直以来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紧扣高质量打造“农旅小镇、稻香大桥”这一目标,纵深推进美丽田园建设,筑牢粮食“耕”基的同时,积极绘就“粮”田美景。
严治耕地抛荒,打造农业绿色美。一是政策给力。安排专项资金对完成耕地复耕复种并验收合格的给予每亩600元补助,全面提高耕地整治复耕积极性。同时,实行整治销号制,对村级整治工作不到位的,暂停发放耕地保护补偿资金。二是服务助力。发动全镇22户种粮大户开展代耕服务,对可及时复耕复种的区域,以村集体委托种粮大户代耕代种,采用前两年免租,后三年按市场价流转出租的优惠措施,激发种粮积极性,保障抛荒耕地长效治理。三是督查发力。成立机动巡查组,对抛荒整治情况进行监督巡查,巩固抛荒耕地整治成效。按照“宜油则油、宜菜则菜”的原则,扩大冬种油菜和蔬菜播种面积,实现应种尽种、宜种尽种,让抛荒耕地实现绿色过冬,复种率达100%。
巧用秸秆资源,打造农业生态美。一是加速秸秆清运。全面开展对村边、路边、田边、沟边“四边”秸秆清理转运,有效解决秸秆去处问题。结合农田位置、交通、场地等要素,配套建立乡镇收储站、村级临时收储点4个,形成收储运三级清理体系,确保秸秆有人收、收得上。二是加强还田效能。稳步发展秸秆肥料化利用,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新购置粉碎机5台,为小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提升秸秆直接还田效能。三是加力肥草置换。以坪山蛋鸡项目为切入点,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完善秸秆置换有机肥机制,引导村民自觉收集、主动离田,扩大有机肥用量,消除秸秆随意堆放和露天焚烧现象。
探索模式创新,打造农业融合美。一是全面推广稻渔共生。持续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现“一田双收”。先后在4个村重点打造稻渔共生产业示范带,建成千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亩均增收近2000元。相继开发“稻虾”“稻蟹”“稻蛙”共作模式,建成稻虾基地1个、稻鱼基地6个。二是全力传承农耕文化。大力弘扬稻作文化,建成大桥农耕文化博物馆,以“春秋大业、系于陇亩”为主题,展示横跨七千年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成功入选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讲深讲透“一株水稻的传承”故事,与本镇学校合作打造农耕研学基地,发挥传统文化传承阵地作用。三是全速推进文旅融合。深耕“以农为本,旅游赋能”,持续丰富农民丰收文化节、稻鱼丰收节、“三山”边界艺术节、村歌大赛等民俗节会活动,在庆丰收、唱村歌中打响“农旅小镇、稻香大桥”品牌。
深耕农创 做一片共富“绿叶”
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创客 盛文斌
身为一名“茶二代”,我自小便与茶结缘,2011年我从部队退役返乡接手父亲的茶园,决定续存儿时梦想。
做精通技术的农创客。为提升种茶技术,我专门到中国茶叶研究所系统学习,每天在田间地头,进行育苗实践与试验对比。2012年6月,我牵头成立合作社,搭建茶苗网上推广平台,与中茶所达成育苗合作协议,不断引进新品种,培育的茶苗具有“品种新、长势好、成活率高、成园快”等优点,很快打开了销路,赚到了第一桶金。
做乘风破浪的农创客。2021年,趁着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东风,我率先打造了全国首个茶树良种数字化育苗基地,建设移动端智慧灌溉系统、智能光照补偿系统,集产学研于一体,实现茶园苗圃物联化、智能化、数字化,被列为全国茶业数字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促进共富推进会的现场考察点。
做助农共富的农创客。“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富裕才算富”。我免息借钱给那些想种茶又缺乏资金的农户,扶持他们“零成本”创业种茶苗,育苗基地快速扩大至新昌6个乡镇,带动3000余户农户增收超2亿元,合作社也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昌本地发展的同时,我走出浙江、走向全国。2015年,把黄金芽茶苗引种到贵州省榕江县乐里镇,带领当地农户新发展茶园1万亩,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2019年,捐赠20万株黄金芽茶苗和制茶设备,提供茶叶种植、管理、制作等扶持,成立榕江县有机盛本黄金芽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打造“七十二寨金凤凰”茶叶品牌。这些年来,我们的茶苗远销全国27个省的405个县,其中126个曾经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这些年来,我始终用行动坚守初心,在为民服务中汲取力量,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成长,十几年创业路,几多汗水几多甘甜。2021年,我有幸获得中央统战部、农业农村部等12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金奖,2022年荣获浙江省青年创业奖,被授予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我心怀感恩、不忘回馈社会,每年向新昌县双彩乡彩淳中心完小等5所学校资助奖学金、捐献物品,慰问百岁老人、抗战老兵、武警官兵等,累计捐款40多万元。这一刻,我敢自豪地说:我骄傲,我是农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