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4-01-271 2024年01月27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新期盼 新征程

  □本报记者 李军 沈璐兰

  1月22日至26日,浙江进入“两会”时间。众多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带着基层期盼上“两会”,传递农民心声,共谋乡村发展,提出了很多关于“三农”发展的真知灼见。记者择机进行了采访。

  做好融合文章 建设和美乡村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为下一步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

  省人大代表、海盐县秦山街道北团村党总支书记张振华告诉记者,此次他带来的议案主要聚焦如何促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张振华建议,要积极打造农文旅互惠共赢的美丽乡村新业态,更好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链联动整合,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农促旅、以旅哺农”的良性循环。政府要强化对乡村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增强发展壮大农文旅产业的融合黏性,优化乡村农文旅生活空间感知体验。同时,要搭建适合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平台,引导大学毕业生、产业能人等人才到乡村大展才华,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省人大代表、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谢界山村党支部书记陆宝法,此次带来的议案是“关于支持宁波开展闲置宅基地(住宅)退出收储利用机制创新试点的建议”。陆宝法说,“稳慎探索创新闲置宅基地退出收储利用机制,有利于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打通自愿有偿退出渠道,更好保障和实现农民居住权益及财产价值转化。”

  陆宝法建议,希望可以支持当地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稳慎探索创新闲置宅基地退出收储利用机制,通过统一盘活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异地置换等方式进行综合开发,实现农村闲置低效资源的综合利用,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壮大特色产业 带动农民致富

  省人大代表徐洋是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她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建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100条。”此次她带来了关于做优我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议案。

  徐洋表示,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4200万亩,越来越多稻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徐洋建议,应进一步总结提炼各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有益做法,从加强政策倾斜、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科技创新、做优产业支撑四方面发力,促进“一田双收、粮渔共赢”。

  在省“两会”上,“产业促富”一度成为高频热词。聊起这个话题,省政协委员、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党支部书记余雄富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近年来,我们村每年轮作一季高粱、一季油菜,红高粱酿酒、油菜籽榨油,如今,全村每年仅销售高粱酒等产品就有600余万元收入,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万到3万元以上。”余雄富说,这次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提案,想把自己多年的联农带富经验分享给大家。

  “各地要根据原有产业布局,结合‘一乡一品’,进行系统规划和区域分工协作,避免乡村产业同质化,做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村村有特色。”余雄富说,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有产业发展潜力的乡村,在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农产品加工业提能升级拓展空间。

  放大创客优势 实现绿色发展

  在省“两会”上,大家紧紧围绕农创客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等话题积极发声。

  省政协委员、宁波市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汪琰斌是一名“90后”农创客,至今,其农场的粮食种植面积已达5500亩。今年1月,他在宁波市区开了一家“三农”体验店,销售的大米等优质农产品火爆出圈,让很多宁波市民感受到了农创客的创业活力。

  汪琰斌此次将目光聚焦到了如何更好放大青年农创客的优势,更好助力农业生产上来。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利用农业政策性贷款贴息等方式,对农创客予以进一步支持。他表示,当前我省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希望政府能对接高校、农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农创客人才资源库,探索成立农创客综合服务之家等,为农创客发展提供更多指导和建议。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聚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作为植保专家,省政协委员、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黄凯美带来了一份关于大力推动我省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的提案。黄凯美说:“当前,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绿色新型肥料制品,在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她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传统有机肥生产企业转型升级,研制专用微生物肥料,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同时,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对微生物肥料的认知度和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