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首破”的浙江“三农”密码
□本报记者 唐豪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和省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达40311元,比上年增长7.3%,连续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达21440元,增长13.4%,增速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6.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1.86,比上年缩小0.04。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稳步推进。
两个“首破”是如何做到的?记者采访发现,2023年,浙江在“千万工程”引领下,以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为抓手,联动做好“扩中”“提低”文章,推进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打出了一套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组合拳”。
用好“三板斧”
以村强促民富
近日,宁海县越溪乡举办了一场“越来越喜”强村集市活动,当地双盘村、田岙村等强村公司经理人纷纷当起产品推销员,线下线上收获颇丰。“去年,我们村成立了沧田农业有限公司,带动古法红糖产业发展,预计有20万元利润。”田岙村党支部书记叶其斌介绍。
近年来,越溪乡立足自然资源、特色产业等优势,通过党建统领,以村集体为主体,打造出不同类型的强村公司,实现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除了以强村公司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我省还通过片区组团的方式,进一步整合各村资源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龙游县溪口村片区由溪口镇沐尘畲族乡、大街乡和庙下乡组成,逐步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跨区域创新联动、片区组团化管理,打造集优良宜居、有源有脉、宜业宜游、创业创新、共建共享、智慧治理于一体的山区乡村共富模式;淳安县枫树岭镇18个村和周边大墅镇7个村抱团成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党委,推动村庄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转变;平湖市沈家弄村联合钟埭村、大力村,发挥三村集体收入均超千万元、且均为3A级景区村庄等优势,打造人气兴旺、居住宽敞、服务完善、生活舒适的未来乡村典范片区……
“我们创新利用强村公司、片区组团和飞地抱团‘三板斧’,实现村强民富。”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全省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超56%,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94%。截至目前,全省已组建强村公司2240家、入股行政村1.5万个,村均分配收益近12万元。(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挖掘“潜动能” 加快增收步伐
浙江持续做好“扩中”“提低”文章,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经营净收入高效增长、财产性收入加快补短、转移性收入更好普惠。
“壮大乡村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嘉兴‘扩中’的重要方向。”嘉兴市委农办秘书处处长周海明表示。
近年来,嘉兴市全力打造全国最大中华白玉蜗牛养殖基地,每年生产2000吨左右可食用蜗牛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约7成,吸纳了周边6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辐射带动525户农户,辐射面积2800亩,拉动养殖户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
在缙云县,一只小小烧饼联结了菜干、猪肉、烤炉等产业,不但走出国门、销往世界,还成为带动当地低收入农户增收的致富产业。在该县仙都街道鼎湖村轩辕街,饼仙缘餐饮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联合周边两个乡镇的低收入农户,为其免费提供猪崽,实行规范养殖,生产的猪肉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后续我们将继续扩大合作规模。”该公司总经理杨绞涞说。
目前,缙云烧饼产值达34.8亿元,从业人员2.5万人,并在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示范店,成为有故乡情、有乡土味、有独特性、有价值链的“乡愁富民产业”。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省不断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同时,大力开发乡村公益岗位,优先聘用半劳动力、弱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做大“扩中”盘子,挖掘“提低”潜力。
念好“山海经” 缩小区域差距
每年9月,当“景宁600”高山冷水茭白迎来丰收之际,每天都有1万多公斤茭白通过云端采购、冷链物流等方式,从景宁县景南乡、大漈乡销往上虞、温岭等与景宁建立山海协作关系的结对县(市、区)。记者了解到,该县先后与乐清市、海盐县等6个县(市、区)结对,开展“消薄”、科创、产业等领域合作交流,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共建“消薄飞地”4个,收益3400万元,促进162个村集体经济增收。
建设山区海岛县产业链成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如嵊泗县从贻贝种苗、养殖规范、数字监管等切入,大力推进贻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贻贝产值超8亿元、亩收益超3.5万元;泰顺县建立浙江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因组育种与遗传改良、优异种质创制与良种扩繁、乳制品研究与产品创新等难题,破解我省奶牛自主育种供种能力低等“卡脖子”问题……
2023年,我省启动“共保体支持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系列行动”,高效推进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一县一链”,提升山区海岛县强链补链能力,累计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2个,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1家,实现年销售收入800亿元。山区海岛县安排省级以上支农专项资金60.5亿元,谋划“263共富农产品”八条支持举措,带动新增消费帮扶11.4亿元。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念好“山海经”,打好“组合拳”,不断为山区海岛县注入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