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思考
![]() |
绍兴市柯桥区兰亭国民家庭农场负责人茹国民正在用新引进的精量条播机播种小麦。 |
□陈建勇
城乡融合加速、乡村变迁转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给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新课题。广大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扶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提升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增强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动力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对绍兴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的调研,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现状与短板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背景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日趋严重,家家包地、户户务农的格局已发生变化。目前,绍兴市的土地流转率已超70%,196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6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757个家庭农场、3866名农创客以及一大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成为绍兴市建设现代农业、活跃农村经济、引领小农户发展的骨干力量。
绍兴市现有农业经营主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从分布看,多元、面广。绍兴市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粮油、茶叶、蔬菜、畜禽、水产、花卉、干鲜果七大优势产业,其中种植业(不含10亩以下)占比72.7%;畜牧业(不含家畜出栏100头以下、家禽存栏2000羽以下)占比15.3%;渔业占比12.0%,另有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23家。
二、从规模看,呈金字塔状、集聚度不强。种植业中,粮油、茶叶主体数量居前两位,占总量七成;面积上,粮油种植规模最大群体区间在100—500亩,占比49.23%。畜牧业中,以生猪、家禽养殖为主,生猪养殖规模主体最大群体集中在出栏100—500头,占比61.2%;家禽养殖规模主体最大群体集中在存栏2000—1万羽,占比80.6%;羊养殖主体出栏规模均在5000头以下。渔业中,规模主体最集中的为30—100亩区间,占7成,500亩以上仅10家。
三、从收益看,变量多、平衡难。在市场环境、农资价格、劳动力成本、消费模式以及极端天气、病虫害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收益受多种因素影响明显。
从调研走访发现,当前,绍兴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面上普遍呈现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单一、管理不尽规范、竞争能力不强、带动作用不突出等现状,分析制约发展的难点堵点,主要集中在生产存在风险、用地指标少、生产成本提高、融资压力大、人才缺乏等五方面。
思路与举措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不断蓬勃发展,持续迸发强大生命力、示范带动力?结合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深刻变化、农业自身规律、农民感知需求等多个坐标、维度,绍兴可从“体系、政策、人才、安全”四端发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体系端发力,以现代化为目标,构建梯次合理、充满内生动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群。一是突出质量导向。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分类分层加强指导、精准培育,引导支持创建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提升、技术服务和规范管理,继续推动“空壳社”清理,引导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严格生产标准,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二是加速融合发展。鼓励经营主体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探索融合发展,开展商标注册和品牌创建,提升产业附加值;引导各类主体强强联合,以产业为纽带,探索数据资源共享,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和组织机制,构建主体多元、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创新农产品销售组织形式,提升品牌效应,突破单一主体产业发展瓶颈。三是创新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采取购买服务、挂牌委托等方式,遴选一批主体或联合体,提供政策指导、运营服务、金融代理等综合服务,并相应建立备案管理、监督考核、动态调整等机制;深化社企对接,立足县域镇域,鼓励引入信贷、保险、科技、物流、网络零售、农产品加工等优质企业,把试验示范园区、技术推广中心、直采供应基地等建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里,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探索建立辅导员机制,重点面向科研人员、乡土专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示范社带头人、示范家庭农场主等选聘辅导员,开展点对点导师式服务。
二、政策端发力,以竞争力提升为目标,重构精准务实、育强助弱的引导扶持体系。一是打好政策组合拳。以“大群体覆盖、全周期扶持、重点领域倾斜”为导向,对初创期主体,重点在土地承包、农机补贴、创业园入驻、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开展政策性保险“农创保”,强化风险防范;对成长期主体,重点加大银行贷款贴息支持,支持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入升级,突出政策“再添一把火,再加一码力”作用;对规模型主体,重点加强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农业“双强”等项目扶持力度,优先解决用地需求,适时采取“一事一议”,把发展规模、品牌影响、示范带动等指标与扶持政策挂钩,激发高质高效发展活力。二是打好“地”的组合拳。强化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引导,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推动承包地流转,探索组建县域农业平台国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等,破解土地细碎化问题,提升集中连片率、尤其是连片10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积极探索多种延包路径;加快农业标准地改革政策集成,与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一体谋划、同步实施,统筹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优先落在标准地上,引导产业基金优先用于标准地项目。三是打好金融组合拳。积极发挥绍兴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共同富裕联合体作用,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信贷优先支持机制,深化“金融精准帮扶”,解决经营主体尤其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主体融资需求;稳步推进经营主体电子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动态调整”信贷模式,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减轻抵(质)押担保过度依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稳妥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鼓励银行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温室大棚、养殖圈舍、生猪活体、大型农机等抵押贷款,积极扩大可接受抵(质)押物范围。
三、人才端发力,以量质并举为目标,构建引育留多管齐下的乡村人才振兴“强磁场”。一是深化育才。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实施农村能人培养计划,积极培育具有现代思维的农业企业家队伍,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民培训网络,建立健全全流程跟踪培养体系;加大农业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力度,鼓励经营主体联合设立产业创新团队,开展科技攻关研发和成果转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多元引才。积极拓展与知名涉农院校合作,实施研发攻关揭榜挂帅,支持农业企业研究院建设,引导更多农业人才来绍就业创业;突出项目引才,迭代农业农村投资“一件事+明白纸”集成改革,加快建设乡村人才创业园(孵化基地),优化农业农村营商环境,积极引入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的优势项目,打造汇聚各方人才的产业集群;继续举办乡村人才创业创新全球大赛,向海内外发布“招贤令”,打响绍兴乡村人才振兴的品牌。三是环境留才。用好乡村特支计划、“领雁”人才平台,全面实行人才落户“零门槛”、房票、安家补贴等政策;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推进闲置农房激活改革,打造“市场化运营乡村”“新业态招引”等多种创新场景,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多更优的干事创业舞台。
四、安全端发力,以多维度保障为目标,不断筑实筑牢农业风险防范屏障。一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管护和运行机制,加快补齐土壤改良、农田灌排等短板,推进集约化育苗中心、集中连片老旧大棚设施改造提升等工程,积极探索农机农艺融合新模式,推动农村网络普及覆盖与升级换代,完善防汛防台防旱应急预案和监测网络建设,提升农业生产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应急智控水平,提升农业生产风险防范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推动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融合发展,完善农兽药残留、投入品管控、农产品营养品质、分等分级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体系;试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与应用,选择一批影响广、带动强、基础好的经营主体,推进育种、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适应性改革,构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体系。三是发挥农业保险“防护堤”作用。加快建立由直保、再保险、大灾风险基金和紧急预案构成的多层次衔接、有机配合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农业再保险制度;因地制宜多元化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发挥“越农保”数字化平台作用,推广散户联保等成功做法,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着力扩大产业、主体覆盖面。
作者系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